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0/9/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8期   作者:张瑞
[导读] 在小学教育阶段,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与实践性特点
        张瑞        
        安徽省无为市赫店中心小学   238300
        摘要:在小学教育阶段,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与实践性特点。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的持续推进,教育部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其实践能力。兴趣是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才能够主动思考问题、探索知识,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响应新课标的号召,将学生的实际需求作为导向,借助全新的教学手段,有的放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以积极的学习态度深入探究所学知识,并能够将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当中,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习兴趣;策略

前言:常言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兴趣一直伴随着人们成长,且人们想要做的任何一件事均由兴趣引起,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做,进而达到理想的成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与学习兴趣息息相关,一个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其学习成绩必然是优秀的,其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在一次次解决问题当中提升成就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学生学习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古至今,许多发明家的成就均源自于其探索兴趣。以下,笔者将围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展开具体探究,就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提出相关建议性策略。
一、巧妙设置导入情境,带动学生学习热情
        传统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从着手备课起,便不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占据着教学主体的位置,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知识。教师启发到哪里,学生的思维就跟到哪里,课堂学习过程乏味无趣,根本无法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仅教师教得十分费劲,学生学地也十分吃力,课堂教学效率依然始终得不到提升。笔者认为,在新课改积极推广的今天,教师必须积转变出传统教学理念[1]。一堂优质的课程应该从巧妙设置教学开始,这也是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应该准确抓住教学的切入点,将知识成功导入到课堂上,以此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充分带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良好的教学情境为课堂注入的鲜活的动力,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更好的学习知识,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中蕴含的美。
        例如,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中关于“圆的认知”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构建教学情境的方式有效进行课程导入,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对圆形熟悉吗?生活中存在着哪些圆形呢?”听到这样的问题,学生纷纷讨论起来:“硬币为圆形”、“自行车轱辘为圆形”、“水杯口为圆形”。接着,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在大屏幕上也为学生展现一下圆形,如摩天轮、小乌龟的眼睛、电磁波以及电风扇等等。教师继续说到:“生活中因为圆形的存在,世界才如此美妙,下面我们就来探索圆形以及其性质的奥秘。

”通过在知识导入环节设置教学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使其产生学习兴趣,进而为接下来更好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一切数学知识均源自于现实生活,倘若数学知识远离生活实际的话,即会变为空洞死板的理论[2]。因此,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积极挖掘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以好奇的目光看待并发现生活中的知识,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知识源自于生活,其工具性决定了其将运用与生活、服务与实践。
        例如,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中关于“观察与测量”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要求学生将准备好的软尺带到课堂上,先对书桌、讲台、黑板等的长度进行预测,然后运用自己的方法对其实际长度进行测量并记录。当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以及1米的表象认识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讲一讲现实生活中哪些物品约1厘米或1米长,比如硬币的直径约为1厘米,书桌的高度约为1米等,然后在引导学生估算并测量自己身边事物的长度或宽度,如冰箱高、沙发长、手机长、门宽等。借助实践活动的方式,学生不仅充分理解了所学的知识,也意识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与生活相结合,学生的课外知识获得了有效的拓展,其学习热情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效率也随之得到了提升,真正实现了教学的事半功倍。
三、开展竞技活动,调动竞争意识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普遍好奇心较强,根据学生性格特征开展教学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因此,根据笔者多发年来的教学经验认为,开展竞技类活动,能够使学生的竞争意识被调动起来,组织学生个体亦或小组合作等活动,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学习小组,确保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以此保障小组竞争的公平性[3]。在竞技活动中,学生普遍能够集中注意力,从而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经过课后测试检验,学生吸收与内化知识的程度普遍得到了提升。
        例如,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中关于“四则运算”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计算能力的强弱将其合理划分为不同小组,要确保每组均包含能力强和能力弱的学生,以此确保竞技的合理性。以小组作为单位接力完成运算,计算全部正确且用时最短的小组获胜,并获得教师提前装备的小奖品。学生在参与竞技活动的过程中,一个个均表现得热情高涨,且充分展现出了加强的团队意识,以此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同时也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结论: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首先要任务即是关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促使激趣目标的实现,才能够为后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巧妙设置导入情境,带动学生学习热情;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开展竞技活动,调动竞争意识。只有遵循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性格特点,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其学习兴趣才能够被充分带动起来,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赵炳朝.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的有效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20(14):167.
[2]卢德学.网络互动课堂环境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20(12):32-33.
[3]张晓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用策略探析[J].学周刊,2020(12):34-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