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
贵州省遵义市东风小学
摘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除了合理的安排课堂教学时间,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外,更是强调通过教学活动本身,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促使学生掌握基础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动态的成长过程。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围绕小学数学高年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探讨如何提升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为小学数学教学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层面的建议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有效性
引言:
小学高年级数学和小学低年级数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低年级数据更加倾向于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学习,是学生认识数学、学习数据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在低年级教学中,往往教师充当的主要角色,引导学生完成学习。而在高年级学习中,则需要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所以学生需要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学内容,不仅教学内容上难度变大,教学目标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就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的具体问题
具体问题一共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较少,学生普遍表现出学习兴趣不浓的情况,其次是教学方式较为陈旧,与实际教学需求不相配套,最后是教学内容的设置不合理,关于能力培养方面的具体要求没有在教学内容中得以体现。
其中,第一点主要表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从低年级数学教学向高年级数学教学转换是,没有认识到教学的重心和主体应当逐渐转化成为学生,仍然以教师主导的形式来把控课堂,这就导致学生很多主观性被扼制,难以较好的发挥出来,而主动性的扼制,又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被动,出现了很多学习问题,进而影响到了教学的有效性。第二点则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常出现的还是传统的“教与学”的教学方式,教师没有意识与学生展开积极互动,而学生则本能的认为教师是“权威”,因此双方没有互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无法开展,课堂氛围和活跃度无法提升,课堂的有效性自然无法得以体现和优化[1]。最后则表现在对于教学能力的重视上,很多教师意识到应当围绕学生能力展开教学,并基于新课改教学理念,积极的尝试各类教学形式优化课堂,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IDE效果,但是却在实际中,脱离了学生本身,没有站在小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想当然地开展活动,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有效性提升的具体策略
有效性提升的具体策略同样表现于三个方面,其一是从学生的个性化角度和年龄特征出发,积极形成符合学生现阶段成长的教学行为,其二是积极运用问题教学,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拉近师生关系,最后是借助着各类教学辅助工具,优化课堂。
(一)符合学生发展规律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相对基础的知识内容,开始尝试接触更加复杂的学习内容,而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仍然对于事物保持着近乎本能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但基于年龄缺乏一定的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通过设置游戏教学、情境教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依照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方式展开教学,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行为。
(二)增强与学生之间互动
问答的方式是在小学阶段师生互动相对较为简单也最为有效的一种方面,一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设置一些趣味性的问题,以人教版小学数学高年级教材为例,在六年级教材中,有关于“找规律”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几道趣味数学题来使师生之间互动的机会更多,如“1+2+3+4……+96+97+98+99+100=?”这样的问题,学生一开始会逐一计算,但是发现计算量太大,很难理清思路,而教师则可以提示学生,运用规律的方式,学生逐步开始从直接计算进入到寻找规律的环节,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规律本身,也能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能够通过与教师的互动,拉近两者之间的关系[2]。
(三)借助各类教学辅助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类信息化教学设备进入课堂,成为促进课堂有效性提升强有力的工具,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视频或图片的形式来展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质量的目的。或通过音频与画面的结合,与学生之间展开游戏教学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而帮助学生在游戏中思考和学习,再或者借助互联网收集大量的教学资源,然后建立在对于学情的了解基础上,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从而达到英才视角的具体效果,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问题和有效性策略两个方面,对于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展开了论述,实际上,随着教育事业的继续改革发展以及信息化技术的持续进步,教学有效性将显得愈发重要,如何提升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对于教学活动而言长久的话题,值得在不同情况下展开详细而长期的研讨。
参考文献:
[1] 刘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26):125-126.
[2] 黄兰花.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现状分析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07):259-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