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振良
四川省若尔盖县纳木中学
摘要:在社会经济与科技飞速进步的背景下,英语学习成为基础的素质教学内容。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而言,在汉语和英语之外还会受到本身母语的思维影响,对于落实英语教学和构建英语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系统性地介绍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提升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少数民族;英语学习;语境创建
引言: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英语学习和素质教育落实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2013年国家明确强调了对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工作的开展,并通过优化教学结构和增派教师资源等方式促进和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教学质量。少数民族雪深本身就施行了双语教学,再加上英语学习,在语言系统中有较大的压力,必须加以关注,着力构建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一、少数民族地区英语学习现状
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英语教学工作十分重要,受到经济、政治等条件的限制,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水平和内地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样是七年级的学生,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很多仍然没有掌握简单的发音,交流也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少数民族学生本身的语言学习压力较大,对于自己的母语有较为深厚的情感依赖,更重视使用少数民族的语言进行沟通交流。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工作必须加以重视,考虑到如宗教、经济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促进并落实教学公平问题。当地政府部门和学校应该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通过培养少数民族的高层次人才来实现多语种教学,更好地实现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沟通,了解其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具针对性的展开教学工作。
二、创造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环境的有效措施
(一)纠正发音学习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英语学习当中一些语法习惯和发音规则是学习的基础和重点,但是由于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开展较为缓慢,需要更加重视一些英语的基础学习,如发音习惯、单词记识和语句表达等,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习惯和学习兴趣。受到汉语发音和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在进行英语单词的读写时还存在不准确的情况[1]。教师应该重视并纠正学生的发音习惯,可以着重关注一些发音相近但是不同的音节,如长短音、清浊音等的区别。
在课堂上,教师要使用正确的读法向学生进行教学,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英语歌词、视频等内容向学生展示,帮助学生夯实英语基础,为后续的自学和交流打下良好基础。如在unit2中对于家庭成员称呼的描述就可以对应许多单词,在纠正发音的同时可以由学生回家用英文称呼家人,加强锻炼和对英语的认可程度。
(二)重视课外教育
英语学习不能仅局限在课堂当中,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校本教材开发能力,可以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习惯和特点布置一些课外教育任务。首先,在少数民族地区应用到英语的场景更少,需要教师合理利用教学机制和教学思维为学生主动搭建学习环境[2]。如可以安排学生之间使用英语进行课外沟通,将一些少数民族的地域特征、民族文化、自然景色等作为交谈的内容,可以拉近少数民族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心理距离,在说和听的反复过程中将英语转变为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在应用中锻炼英语能力。其次,课外教育的落实和学生的自觉性有很大关系。对于中学生而言,需要逐步培养和锻炼自主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场景可以积极转变为英语的思维,把遇到的问题总结下来和教师进行沟通解惑,能够锻炼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七年级的英语学习内容较为简单,应用日常场景进行教学练习更加高效。
(三)多语种学习法
对于少数民族的学生而言,面临着更加沉重的语言负担,绝大部分的学生都采取了三语教学的学习方式,不同语言的思维方式和用法习惯等会给英语的学习造成较大影响。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正确认识三语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合理平衡英语、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教学交流权重。一方面,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水平,能够通过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思维去理解学生,与学生换位思考,开展更加有效的教学活动。由于少数民族对母语和汉语根深蒂固的思维影响,对于英语的接受能力不强,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做好不同语种教学中的衔接工作。对于一些民族混合的学校,教师应该着重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在教学时积极引入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和背景知识,通过对比差异的方式进行语言教学。
三、结束语
总之,在构建英语学习环境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展开积极沟通,了解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共同克服不同语言思维模式和发音习惯的差异,刺激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英语学习必须要重视课外和课内的联系性,使学生能够处于英语语境当中。
参考文献:
[1]孙霞.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学水平的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20(13):73-74.
[2]胡光倩,许炳坤.双言背景下凉山彝区初中生英语学习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四川省普格县民族初级中学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