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恩胜
浙江省玉环市陈屿中学 浙江 玉环 317604
摘要:学校作为国家人才的直接培养机构,需要紧跟时代的趋势与国家发展的要求,注重学生新时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而相较于传统信息技术课程教授的word、excel等office软件的使用,编程能力、程序设计能力作为自主性、可创造性更强,更贴合现实使用与发展的一种能力,更需要在当今时代为学生们所普遍了解、掌握。
关键词:信息技术;程序设计能力;Python;教学模式
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信息技术正逐渐以“未来新行业、新方向发展的基础”这一身份,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与学习。本文提出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引入Python语言的教学模式,结合考虑学生能力、教学环境等问题,采用一系列较为轻松、易懂、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学生们逐步认识、了解、掌握Python语言的基础知识,并能够利用其完成某些学习任务。
一、探究问题,把握关键
正如前文所说,传统信息技术课程主要以word、excel等软件的基础学习作为展开方式,尤其将着重点放在word上。课堂模式多以教师一节课介绍一至两个功能,反复演练后,让学生在教学机上反复练习,如此便是一整节课。长此以往,学生们便会产生“信息技术课就是依葫芦画瓢”的感觉,并且没有学习应有的收获感与成就感。同时,由于word、excel等软件本身高级功能的强大性,学生们所学习的基础知识往往在面临使用时还需要进行二次学习,从各种角度来看,这样的教学是不符合教学目的与初衷的,需要做出改变。
而改变的关键,便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加入Python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从内容上来说,可以丰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避免学生们一提到信息技术,就只想到word,从而与时代脱节;从教学目的上来看,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提高自主思考能力,同时也是针对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锻炼与引导。
二、正视Python,合理切入
Python语言作为时下功能齐全、语法简单、容易上手的热门计算机语言之一,针对于初中学生这样的受众再合适不过。然而,所谓的简单,也是针对有编程基础的人而言的,对于尚未绝大多数未了解过编程的学生们来说,要想在接触这个全新的“庞然大物”时不感到恐惧、同时还要培养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模式上下功夫了。Python语言教学同其他编程语言一样,由于其功能的强大性,导致其语法虽然简单,但仍需要一定的英文水平,且随着学习的一步步深入,语法也会渐渐繁琐起来,这就存在着学生逐渐跟不上从而失去学习兴趣的隐患;同时,和传统信息技术课程一样,教学手段单一、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方式也需要注意避免再犯,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模式、课后作业布置等方面上下功夫,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
三、针对问题,提出策略
为了充分发挥Python语言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思考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让学生们保持对于吸收知识的热情与好奇,我们可以设计三阶段教学模式:课前自学阶段、课中教学阶段、课后合作阶段。
(一)课前自学阶段
第一阶段为课前自学阶段。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之所以存在感不强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因为,教学只在课堂上进行,且几乎完全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们的自主参与部分极少,个人所得感悟和收获自然也就少。而为了避免这个问题的再次发生,自学阶段的设计引入便很有必要。当然,所谓的自学,并不是让学生独自在课前就去接触较为晦涩难懂的应用和具体案例设计,而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先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对于某些名词、概念,提前有一个认识,当教师在课堂上提到时,能够更快地做出反应,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加快节奏,提高课堂效率。如,在Python语言基础中,各种数据类型的分类,看似简单,实际上很容易在以后复杂的语句中造成严重的问题。而这个知识点又是相比之下学生容易理解的,教师便可以布置学生提前去了解清楚各种数据类型及尽可能了解它们之间的各种差别和注意事项,接着在课堂正式开始之前,进行一个数据类型连线的小游戏考查一下大家,同时也了解一下自学情况。如此一来,教学起步阶段便显得更为紧凑有力,学生在自学、测试后,无论是理解较深或是略有不足,都会产生极强的求知欲,这就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了良好基础。
(二)课中教学阶段
第二阶段便是课中教学阶段。作为教学主体部分,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地把知识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学生。除去必须的知识主体内容介绍、学习重点、目标等,最重要也是最难实现的,是学习的方法。为此,教师需要充分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首先了解学生们的困惑之处在哪,再对症下药,一一为他们解答。同时,教师还需要考虑到知识密度对于学生学习压力的影响,特别要注意保持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要一昧地追赶教学进度,要让学生尽可能熟练当前知识后再循序渐进地推进。例如,分支与循环这一模块作为所有编程语言中地重中之重,事实上便是学生们利用编程解决大部分问题的核心语句。在这个模块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一定要将“条件”在分支与循环中的概念给学生们解释清楚,这是他们掌握这个重点的关键所在。同时,上机练习必定是在这个模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反复地练习,才能够更好地体会分支与循环的功能,从而将它们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当然,具体教学模块需要制定具体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设计与研究,使得教学效益最大化。
(三)课后合作阶段
最后一个阶段为课后合作阶段,这也是最能体现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参与度的阶段。合作阶段,顾名思义,需要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师在特定时候布置的大作业,而工具,便是我们所学习的Python语言。例如,利用Python语言知识,编程设计一个能计算多边形面积的程序,或者编程设计一个用户交互窗口,来实现简单的问答互动……通过这些阶段性的项目设计,不仅能让学生有着运用所学、大展身手的机会,同时还能够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及在合作过程中,让学得好的学生去带动较差的学生共同进步,一举多得。当然,配合合作阶段的展示、互评阶段也必不可少,而这样的班级活动,同样也是点燃班级学习氛围、推动大家共同进步、相互学习的一种良好方式,教学正是需要在这样的氛围下留下收获与热情,等待新周期的开始与循环。
“自学、教学、合作”的Python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存在着极好的应用研究空间,当然,其中必定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缺陷,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与改进。程序设计能力作为当下、未来信息技术的重要部分,需要引起教育界的重视,更全面地推广到各阶段教学中去,从而为培养综合素质强人才做准备。
参考文献:
[1]罗晓玲,张晶晶,郑斯文,马杰.Python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07):138-139.
[2]赵美林.兴趣导向下的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8(29):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