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命关怀实施策略

发表时间:2020/9/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8期   作者:鲍业楚
[导读] 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依然注重学生智力的培养
        鲍业楚
        江苏省连云港市板浦实验中学 222000
        摘要: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依然注重学生智力的培养,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其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对此,为了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并树立良好的观念,就需要教师能够回归教育根本——关怀。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并借助教学智慧将生命关怀这一思想传递出来,让学生能够在关怀中学习,体会知识的感情与灵动的碰撞,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带动师生生命的发展,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真正发挥其育人作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命关怀;实施策略
        生命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进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方式,教师需要从心理,生理,伦理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健康成长。受疫情影响,我觉得,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更应以疫情背景为突破口,重视对初中学生的生命教育,这既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需求,也是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初中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生命教育”必要性
1.从初中学生的身体特征来分析
初中学生一般年龄都在12--16岁,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是第二器官发育成熟,各个器官功能增强,另一方面,青春期学生身材外形的变化较之前变化更快。因此,教师应正确积极的引导学生,让学生了解和接受青春期身体,生理方面的变化,学会悦纳自己,进而珍爱生命,健康成长。
2.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来分析
在心理上,初中学生的心理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他们渴望独立却又离不开现实的依赖,心理有自己的秘密却又想得到他人的理解,身体性发育成熟但性心理状态还处于幼稚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积极向学生开展生面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这些心理上的矛盾,促使学生能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3.生命教育的内涵
所谓的生命教育,就是在教学的教材中,通过运用一些与生命安全相关的素材,对同学们进行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引导的教育,让同学们能够更加重视生命,珍爱生命,同时也能够自觉做到尊重他人的生命。但是在现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素材数量虽然很多,但是总是不能引起同學们较大的兴趣,课后的印象也不深刻,无法让同学们真正从中明白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对这些案例加以分析,并且对案例故事进行适当补充,让同学们对故事的发生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明白生命教育的内涵本质。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向同学们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不仅可以让同学们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为以后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生命教育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可以让学生对自我有更明确的认识,而且可以让他们对世界有更新的认识,对生命有更真切的尊重,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真情与美好。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教育理念,明确生命教育目标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是顺利开展生命教育的基础。首先,教师自身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准确把握生命教育方向,坚持引导学生科学认识生命。其次,教师需要深入认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实践教育提升,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以理论知识为指导,不断规范自身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断提升自身道德品质,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看待生活中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第三,教师应基于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具体的、有层次的目标。

例如在学习“敬畏生命”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制定的知识目标为认识到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知道生命是神圣的、崇高的;能力目标是懂得以合理的方式尊重、珍爱他人生命,知道善待生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培养敬畏生命的情感,善待自己与他人。最后,教师制定目标必须与学情相符,与教学内容相统一,这样教学目标才更具科学性,利于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二)将认知和情感整合起来
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师,要想在教学中真正落实生命关怀,就不能一味地不加任何情感地将知识强硬地灌输给学生,这样极易忽视情感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融入真情实感,把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整合起来,以此对学生身心给予真正的关怀[2]。课堂教学并非只是传输知识的过程,教师冷淡的教学态度会使学生逐渐远离自己,并认为课堂乏味无趣,这在一定程度上便会使教学难度增加。然而,如果教师可在教学中把自己的想法和体会与学生分享,就会极大的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并体会到不一样的感受,从而增强师生间情感和友谊,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的精髓与真谛,进而从内心里真正接受知识,实现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教学效果。
例如,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版教材中关于“师生交往”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组织学生以“想对教师所说的话”为主题开展活动,并为每位学生分发便签纸,让学生将想说的写在上面,贴在教室后面的交流栏中,随后教师便可以随意抽取与学生分享。通过此活动的开展,充分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写下对教师想说的话时,出于真情实感,也是对教师真诚的道谢,从而实现了情感和知识的有机融合,实现了培养学生良好情感态度的教学目标。
        (三)将文本和生活相互融合
在传统教学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教师十分依赖教材,课堂上所讲解的内容也基本来源于教材。然而,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早就习以为常了,并认为教师这种教学模式太过缺乏新意,长此以往,就会对教学内容丧失兴趣。且由于学生一直被禁锢在教材的知识中,失去了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机会,从而与生活产生了疏远。所以,需要教师增强教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将文本和生活相互融合,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中感受到情感和乐趣,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实现生命关怀的最终目的。例如,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版教材中关于“善用法律”一课相关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小芳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经过一个银行,她进去取完钱后继续朝家的方向走,并没有意识到一名男子的尾随。在走到一处黑暗处的时候,歹徒用刀抵住了小芳,并让其将钱财交出来。这时小芳看到同小区的邻居从小区中走出来,小芳则表情痛苦的暗示邻居,邻居明白后立即报了警,最终歹徒被抓住了。教师可以请几名学生对此情境进行表演,且表扬效果十分不错,学生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纷纷想要表示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教学气氛也变得活跃了起来。这个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此学生有很多想要表达的看法,且能够踊跃发言,使学生学会如何智勇雙全智斗歹徒,使教学中的生命关怀得到了实现。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是个体生命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影响着个体日后的发展。《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着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教师必须积极发挥課程的教育价值,落实生命教育任务,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完善人格发展,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养人才,为学生自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面对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广大一线教师还需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深入研究,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生命教育工作,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印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报,2017.
[2]崔成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的思考——以《增强生命的韧性》一课为例[J].吉林教育,2017,(36):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