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平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百禄中学
摘要: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对于学生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在其整个课堂教学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当下初中信息技术发展的相关考核方式等方面分析,通过微课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整个教育教学的效果也是极为有利的。因此,如何高效利用当前的微课教学是整个教育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微课;初中;应用
引言
对于初中生来说,信息技术课堂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很多学生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一味的玩电脑,对于教师的讲课内容毫不感兴趣,因而,导致整个学生的信息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在实际的课堂管理中也很提高了相应的难度。对于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对于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另一方面对于教师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也存在很大的难度,整个课堂教育教学效率不高,微课的发展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难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很多初中生来说,在上信息课的过程中,最喜欢的阶段就是能够自由的对电脑进行支配,但是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经常会有教师的讲解,那在这个阶段就对学生的玩电脑时间占用了一定的时间,对于学生自由玩电脑的时间就不多。但是通过微课的学习,可以直接将相关的教学视频直接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接收和观看的过程中,既能够很好地对其知识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了解,又能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降低了难度。比如在讲述数据处理的内容时,对于这部分的内容,如果教师在每一节课堂上都进行操作步骤的演示的话,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而且因为内容在理解程度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很多学生往往是听了一遍,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仍然不会。为了尽可能节约课堂时间,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可以将理论的内容进行简单有效的讲解,将实践操作的部分通过微课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理解,然后教室再根据每一位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或者是教师在学生旁边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这种方式可以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也是极为有利的。
二、针对性的教学,提高教学进度
对学生来说,由于学生之间信息水平的差异性,因此,在整个课堂的教学中,对于其学生全面的发展并不是特别的了解,有的学生在上初中以前家里就有电脑,那么在学习的阶段对于整个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比较强,而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比较吃力。通过微课的合理使用,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可以将一些章节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通过微课的展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来学习不同的内容,进而对部分的练习进行强化操作,教师在学生学习的期间,可以通过巡视对于学生感到疑惑的地方进行解答。比如在对图像处理这一部分的学习的时候,对于能力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来说,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图片的处理进行优化,但是对于部分的学生来说,由于自己的能力有限,对于数据的处理就存在很多的问题,那么教师在此期间就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或者是让旁边有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辅助,这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减少同学之间的差距,也为后期的信息技术内容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1]。
三、合理利用微课教学,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很多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来说,不管是自身的知识能力,还是思维发展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面对众多科目的学习,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时间,高效利用信息课堂是当前初中生学习发展的关键。微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专注度,教师可以在课堂之前对于相关的学科内容进行优化和处理,对于部分不容易理解的地方,通过直观化的图片或者是视频资料进行展示对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降低阻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自主探索,而不是完全依靠教师的解说,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为后期的课程学习奠定基础[2]。
四、结束语
虽然当前微课在整个信息课堂中的利用效果非常的明显,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比如说微课对于整个信息课堂的网络环境、相应的技术设备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打游戏等现象,即便教师将一些提前整理好的微课内容进行了展示,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丝毫没有集中注意力,这就导致很多信息技术教师的努力成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在不断发展和优化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合理利用微课,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创造有利的条件,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付丽萍,刘贤.录屏式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0(2):59-62.
[2]翁健彬.微课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4):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