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会
安徽省太和县第一中学 2366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也从关注高分的传统应试型转向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批判思维能力均衡发展的现代高智型。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阶段的重难点,契合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培养思辨能力的现实需求。教师需要从兴趣培养、多元化教学、思维情境创设和论辩析理创新等四个方面实现文言文深入学习和批判思维能力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批判思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素养的核心成分之一,而批判思维是众多思维品质中最基础最突出的重要因素。它是“对于某种事物、现实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 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作出主张的思考”,是一种全面分析、独立客观,敢于提出问题和建设性观点的综合能力,对于静态的纯语文知识教学的转型和解决文言文教学中“文”“言”二元分野的僵化状况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以下,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浅析批判思维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策略。
一、创设多元教学模式,激发文言阅读兴趣
朱熹有言:“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长期以来,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在于文言翻译的“字字落实,句句通译”,教师主导的“填鸭式”教学采用大量反复枯燥的识记手段,极大地消磨了学生对于文言文阅读的兴趣,这也是目前文言文教学有效性低下的根源之一。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打破课堂教学模式的单一化,采取多元化的教学路径,运用故事引入和多媒介结合等可行化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而提升文言文知识的内化率。
在文言文教学中,笔者拒绝套路化的教学方式,依据不同的文本内容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巧妙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快速进入文言学习状态。例如,在《兰亭集序》的实际教学中,首先向学生们展示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从中感受中华书法艺术的优美和象形文字的古雅以及王羲之“书圣”的名副其实,再简单讲述“竹扇题字”、“书成换鹅”、“不白之冤”等有关王羲之的趣闻,自然地打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阀门,以高涨的兴趣克服畏难心理,创设文言学习的良好开端。而在《鸿门宴》的教学中,笔者思考到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到的《垓下歌》和《大风歌》等相关文学作品,采取以旧启新的手法引入教学内容。笔者先在班级上播放看《霸王别姬》相关影视片段,再邀请部分学生谈谈这些诗歌和影片背后的历史故事和自己的主观体验,教师再加以点拨、指导学生将已知内容与新学的文言文关联起来,从而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求知欲望。在课后,笔者向学生提供注释版本的《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等与文言课文相联系的课外拓展阅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阅读,轻松拓展文言知识。
二、创设辩证思维情境,打破传统思维壁垒
现阶段,部分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思维观念落后,将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变成了单纯的字词串讲和文意分析,缺少教师和学生综合思辨的参与,无法构成规律性的知识体系进行迁移应用,使得课堂枯燥无味、效率低下,还增加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畏难心理和厌恶情绪。教师自主更新教学思维系统、提升辩证思维素质是目前提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和趣味性的迫切要求。因此,教师需要在充分学习和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了解批判思维的真实内涵和有效手段,并熟练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设置以理为线的教学目标,向学生普及批判思维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去自主分析、内化文言文知识。
教师还需要依据班级情况设置相关的思维训练活动,宽容学生的“异态”,让学生真正地跳出固有思维的“牢笼”。
例如,在《逍遥游》的语篇教学中,笔者使用了回译、重译、头脑风暴等教学手段,开展辩论、撰写议论文等具象的批判思维活动,为学生大胆地表达独特思维创设了合理的情境,锻炼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笔者在课前首先要求学生自由组队,依靠已有知识和查阅古汉语词典等方式自主合作翻译出课文的大致内容,且需要在组内进行头脑风暴,体会“逍遥”与精神自由的关系,进行质疑和分析并绘制思维导图。在授课时,指引学生发现“而御六气之辩”中的“辩”同“变”,指变化,“此小大之辩也”中的“辩”同“辨”,指区别,这样同为通假字类型,意思却截然不同的例子以及古今异义的词汇,从而更直观真切地让学生感受到批判思维的重要性。课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逍遥是否等于精神自由”的主题辩论,让学生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爱上思辨,消除迷信权威的心理定势和思维的功能固着,激活个体独立自主的批判思维模式。
三、创新论辩析理方式,强化思辨批判能力
在常规的文言文教学中,往往以教师的论辩析理为主导,学生只负责机械式的重复记忆,缺乏求异思考、质疑文本的勇气。那么这时候就需要教师适当放弃维护知识的权威性,隐入相关情境中,遵循平等原则,将论辩析理的主导权归还给学生,并联合含蓄精奥的“文”和直观可感的“言”设置带有激发疑点的文言文阅读分析,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联想和回忆,从而训练其思维的广延性和批判性。一个完整的辩论析理模式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步骤:(1)敢于质疑,大胆猜想(2)创新思维,提出问题(3)以史为证,合理验证(4)疏通逻辑,循序推理
例如,在《赤壁赋》的文本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自我知识积累,仔细阅读文本内容和相关注释,理解体会“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的真实含义。“美人”本义指貌美的女子,在文中直译为远方的心仪之人。那么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明白文言文的中心思想,增加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育,笔者并未直接指出其意译所指,而是指引学生去质疑在全文表述哲思和豁达的情境中这样指意不明的词汇是否有其隐含所指,并结合苏轼颠沛流离、官场失意的人生经历,提出“美人”代指天边遥远的美丽月亮、君主或者美好政治抱负的猜想,并要求学生自主查阅史料,结合屈原《离骚》中香草美人的暗喻以及写作《赤壁赋》时苏轼被贬的历史背景,合理推演出美人的潜在内涵,从而提升了文言文学习的探究性,促进了学生的正确价值培育和批判思维发展。
结语:文言文的学习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批判思维者”,综合“文”和“言”的具体功能,深入把握文本,多元化角度教学,探究找寻文言文与批判思维的衔接点,最大限度地提升批判思维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使用率,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我相信,在这样不断的创新和实践探索下,批判思维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策略会更加完善全面。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 2002 (1) .
[2]卢陈英.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
[3]甘和平.语文创新教育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1 (9) .
[4]沈迪.浅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20(04):48-49.
[5]李书娟.提升高中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