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玉臣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兴福镇兴合联合小学 256510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把小学教育放在了教学的前沿,这不仅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学生素质提出了重大挑战。然而,传统教育在科学领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导致教师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此,合作学习的出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了科学教学的进度。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合作学习;策略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下,让我们得知科学研究和突破不是个人单独取得的,而是通过团队合作取得的。团队合作能力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指标。在我国的主要人才来源一直是小学教育中的科学教学。小学科学是教学中尤其重要的一门课程,只有让学生爱上科学,才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因此,研究合作学习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涵义和意义
(一)小组合作的意义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通过一定的分配方法和原则,将学生分成一定数量的小组,使具有一定规则和制度的展开学习工作。通过讨论角色扮演来解决学生学习的问题,使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学生通过在浓厚的民主化氛围中学习,让体会学习的乐趣和小组合作的乐趣,达到学习的目的,改善学生的情绪。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小组合作适应现代社会对科学教育的新要求,也在教师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还可以为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沟通和交流的桥梁,使学生团结协作。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找到自己与优秀学生之间的差距,平衡科学知识的短板,实现从被动学习到自主研究的转变。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现状
小组合作学习自引入课堂教学以来,在小学教育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它以其新颖的形式和民主氛围,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肯定和认可。然而,由于许多教师无法掌握合作学习的整体状况,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形式主义。老师布置好问题后,开始讨论小组,两三分钟后结束。不管有没有讨论的结果,都只是表面的,这就转化为形式主义。教师并没有真正的实现集体合作学习教学的行为,他们只是走一个流程,甚至有的教师拒绝小组合作学习。
(2)太过随意。小组合作学习没有针对性,老师对学生了解较少,小组合作学习的速度和效率不是很高,这样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效率。
(3)分组不科学。教师在分组过程中一般都是随机分布得。有些学生甚至在小组中聊天,有些学习较好的学生会排斥其他小组成员;另外,也有些教师在分组过程中不考虑男女差异。在这种不科学的分配形式下,小组合作学习无疑是低效的[1]。
三、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现小组合作的策略
(一)科学建组,合理分工
科学小组的建立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考虑不同小学生的个性和学习水平,小组成员要科学合理,使小组成员处于同一水平兴趣,并将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选为小组的组长。组长要根据成员擅长的领域合理分工,确保小成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实现团结协作。
每一个小组分为组长、操作员、记录员和分析员组成,实施科学实践的准备工作由组长完成,如科学实践分为多个步骤,要选择不同的人员,负责科学实践的具体操,记录员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记录,最后由小组成员一起分析实验结果。这种小组合作分工有助于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充分发挥设立科学小组的意义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小组的建立是小组合作的第一步。首先,要充分尊发挥科学小组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在科学小组建立的基础上,选出科学小组代表,增加小组团结协作能力[2]。其次,团队合作是学习小组的首要前提,通过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可以充分体现科学小组的价值和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存在不重视科学小组中的讨论和交流,仍然把科学理论知识的讲解放在课堂的主导地位,而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却成了课堂教育的旁观者。因此,只有鼓励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时间,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了解科学知识,这样在教师带领下,学生会提升科学实践讨论的兴趣,在科学讨论中,小组成员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科学实践会,展示各科学群体的实践成果,使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三)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科学中,生命世界、物质世界乃至浩瀚的宇宙都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而这些有价值的科学理论和规律基本上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这就是为什么小学科学教师要以“生活中的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全面的讨论,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组合作讨论可以触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合作感。例如:《杠杆的科学》这一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一个生锈的罐子,如果用手很难打开,该怎么办?如何才能顺利打开?问题一出,学生们立即展开讨论,分组发言,并提出打开罐头的建议,让学生通过手上的尺子、剪刀、螺丝刀等多种方法展开了讨论。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尝试一下杠杆的简单机械原理。这样引入杠杆原理教学,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学习工具,如尺子、铅笔袋等,通过现场模拟,增加学生的体验感,达到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和启发的效果[3]。
(四)把握有利时机,抓住合作的最佳契机
在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当遇到一些困难或散发性思维问题时,只有少数学生能独立解决。只有能力较强的学生会先说出答案。这样一来就等于排除了其他学生思考的可能性,其他学生再思考也就没有意义了。因此,教师有必要进行总体安排,使合作效果发挥最大的作用。例如在“电磁铁的磁力”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合作式的形式教学。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应该不是问题,因为他们具备一定的探索能力,学生完成阅读后,会对电磁铁的结构有初步的了解,但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还有一些学生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因此,教师要把握整体,要求小组成员一开始要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问题无法解决可以把它们写进书里,以免忘记。学生在讨论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从而提升合作学习的预期合作效果[4]。
结语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门科学启蒙课程,是教师通过合作学习进行教学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使用合作学习时,还必须适当考虑适当的时间,否则会适得其反。它不仅将合作教学中的一种形式,而且会使许多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完成科学实践任务,讨论科学知识的,可以有效提高的提升科学知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魏靖原.小学科学课程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J].学周刊,2020,22(22):67-68.
[2]杜成艳.小组合作学习唤醒小学科学课堂生命活力[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10):104-105.
[3]章陈斌.浅谈合作学习方式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J].新智慧,2020,(10):93.
[4]关丽巍.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J].黑河教育,2020,(8):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