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坤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第十一小学 232007
写作的眼睛,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他需要我们认真观察。?观察它是一种科学研究、艺术创造和教学的重要方法,它常同人的知觉活动和积板思维活动相结合,是一种善子全面、深入、正确地认知事物特点的能力。有效的观察以及录和整理材料的具体方法等。观察为一切调研究所必需,对直接认识事物和搜集第一手材料起重大作用。写作,作为种实践活动,同样离不开观察。文章题材的得,中心思想的明确,及至体裁的择定?无一不依赖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观察是写作的一项基本功,只有对客观事物进行不断的、深入的观察,方能获得丰富的感性材,再在深入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才能达到对事物规律的认识。?鲁迅在谈到写作时曾指出:“作者的社会阅历不深,观察不够,”。鲁迅的话告诉我们观察在写作中的重要地位与观察必须广泛、周密,深入的道理。从此也可看出,要想写好文章,非重视观察不可。
从教学的观点来说指导学生景密联系实际,进行观察,是指导作文最基本的途径之一。下面结合教学实践,从静物观察与写作,动物观察与写作、景观观察与写作、?人物观察与写作四个方面简要谈谈观察观与写作。
一、静观察与写作
练习静物写是学习写作不可忽视的一环,对器具、?用品静态物体的描写就是静物描写,要把静物描写得惟妙惟肖,就熟悉所写的静物,?这当然离不开观察,要细心观察物品的状、颜色、结构和组成材料各方面的情况,?善于抓住每一件物品所有的特征和标志,把握事物的特点,没见过的事物,?必把握其特点;即使是常见的事物,也要从它身上观察到别人忽视的新特点,?才能动手去表现它。
在作了以上的提示后,我要求学生回家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物品,?要心观察该物品各方面的情况,并意观察的顺序,然后写一篇观察日记,?学生们经过认真观察,写出不少好的观察日记。?其中有个同学是这样描写他家一座台灯的:
我家有一盏独特的台灯,它的灯座是一块有机玻璃,厚厚实实,?在玻璃盘上设计着一只巧妙的开关,开关的旁边挺立着台灯的身驱——灯杆。晶莹闪亮,一根灯管贯穿在三节玻璃球中间,里面嵌着银色的铁圈,从底座开始,有一根管子,穿过三节玻璃球,直通顶部的灯头,就象脊椎骨一样,再上面就是一个圆圆的脑袋——灯泡了。一个大灯罩,象帽子一样,歪戴在它光光的脑袋上。
这位学生把这盏漂亮的台灯写得既具体又象,这正是他认真、细心察的结果。
画家练静物写生对被画的静物作细致,反复的观察,从各种角度进行比较,?然后才从一个最能表现这种静物特征的角度下笔。学静物描写同样如此。开始时,?可以面对静物,先作仔细地观察,接着边看边写,?然后可以试着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静物进行观察和描写,并且比较它们有什么异同,?看看从哪一个角度描写最能反映这种静物的特征,?通过这样的练习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依靠记忆,?把自己曾经见过的静物具体描绘出来,这样才算是初步学会了静物描写。
二、动物观察与写作
很多动物是学生们熟悉和喜爱的,他们经常看到,但在写作文时却写不好,?甚至无从下笔,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缺少观察。?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多次描写打虎,每次打虎都写的有声有色,扣人心弦,?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效果。这与他亲身多次走访猎户,冒险观虎是密不可分的。可见,?生动的描绘来自细心的观察,只有留心动物,经过长期细致的观察,?逐步熱悉它们的动作情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才能把它们写得惟妙肖。?有位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细心地观察,写出一篇生动、?细致的好习作——《小鸡》
今年,邻居送了一窝小鸡。小鸡全身毛绒绒的,真惹人喜爱,?可惜不会走路,只会机机地叫。它们长得很快,二天就会走路了,到了第四天,?你拥我挤地跑过争食呢。吃完了他们扑扑翅膀,一“飞“一“跳”地去觅食物去了,?
这群小鸡是毛色不均匀,都是花的,但却各不相同,?有的是黄色的毛,有的是棕色的,有的是灰黑色的,他们行走时,就好像一个个彩色的绒球在滚动。小鸡平时玩耍时,特别可爱,有的跳进石槽里,在找吃的,有的钻这里,爬那儿,弄得一身脏脏的,?就好像我们那些喜欢吵闹、不爱干净的小同学一样。从他们出世的那天起,一放学回到家里,我就要去看看他们,有时?梦到我家的小鸡。邻居说我成了“鸡官”呢。
这位同学的这篇习作告诉我们:对动物的观察必须留心、细心、耐心。
观察动物要留心,无论白天、黑夜、晴天,雨天,劳动、休息,都要留意,?关心所观察动物的各种活动情况,这样对这种动物的了解才能比较全面。
观察动物要细心,要仔细观察动物的动作,习性。
观察动物还要有耐心,动物的习性不是一两次观察就能了解,必须反复而有耐心。
正是由于留心、细心、耐心的观察,这位同学才能写出这样生动的好文章,?同学们不能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吗?
三、景物观察与写作
学生作文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描写景物的句子,可惜写得太空洞,太笼统,那风景是怎样的情形呢?“啊!风景如画多么优美,多么动哪!……”往下写,写具体些,就写不出来了。原因是他们观察事物、只看着东西的大略情形留在脑中的也只是笼统的印象。看上去颇有感受,但其实脑海中只不过是些一般化的概念。
怎样才能把景物写体呢?问题还在观幕,观察实在,印象才会深刻,描写景物才能具体。为了帮助学生学会用各种方法观察景物,提高观察景物的能力,在春天来到的时候,我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寻我春天”的家庭活动。
出发前,我向学生作了必要的交待,要求大家留心观察大自然中动植物的细微变化。?到了野外,学生们可活跃了。小草、树木、野菜的朝发,小麦、油菜、红花草的长势,?青蛙、鸟雀、燕子的活动,他们都作了认真的观察。回到课堂上,?我进一步要求大家把看到的景物说出来,互相交流。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用各种观察方法观察景物,?而且许多学生还写出了丰富多彩的春色。这里仅介绍其中一篇——《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它来到田野,黑油油的泥土化冻了,散发出一阵阵清香;麦苗醒来了,?舒展着嫩绿的叶子;油菜高兴地挺直了瘦弱的身体;欢迎春天的到来。
它来到河边,河水是那么清,平静得象一面闪亮银镜;青蛙给惊醒了,爬出来睁大了吃惊的眼;鱼儿被逗乐了,游向水面扭动着着灵巧的尾巴。
它来到校园,操场边的树,爆出了点点的嫩芽,柔软的枝条,随风跳起了舞,它在操场上愉快地和我们一超游戏,它到教直里静听我们读书,唱歌,它来到我们每个同学的心间,鼓励着我们趁着大好春光,努力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这位同学由于从多方面细致地观察了春天的景物,所以她的作文写得具体、生动。
四、人物观察与写作
观察人物比观察其他事物要复杂,要困难些,因为生活中的人是活生生的,?能说活,会劳动,有思想、有性格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外貌特征,?不同的思想感情和不同的性格脾气。因此,观察人物就要从语言、?行动以及外貌等多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去熟悉人物的性格、脾气和爱好,?去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把人物描写得准确、形象、深刻、?有个性。
要想把人物观察得深刻、准确,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它需要长时间的察了解。?我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观察自己周围最接近的人做起,常观察、多积累,?坚持写观察日记。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写作时,?各种人物就会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你的笔下。
“眼睛”是广义的,既指感官眼睛,包括耳,鼻,也指心灵眼睛,包括观察的思索,体验,感受,认识等。一名学生从小学三年级起,?几乎天天写观察日记,连过年过节也不间断。他正是用这样的“眼睛”来观察,?才写出了一篇较好看的周记——《看烙饼》。
吃过晚饭,过,妈妈看了看蒸的馒头只有两个了,就叫我去买烙饼,以备明天早上吃。
我来到一家烙饼店里,看见一位老师傅正在烙饼,?他从一大团白面里用刀切出一点儿,然后,很麻利地用面擀面棍均匀地向四周推去,?不一会儿,便成了一块圆面饼,老师傅得用右手抓起面饼,“啪”地一声,放在左手上,?弹去饼上的白面粉,顺手一扬,面饼便飞到了案板上。一下子,十几个画饼便做好了,?老师傅一手把大锅放好,一手往里倒了点油,接着把锅一转,?锅里的油“噼里啪啦”地响了一阵,锅渐渐红了,他把饼放进锅里。饼儿慢慢地变黄,?上下两层也渐渐离心了,顿时,原来薄薄的白面饼子涨了起未,这时,?老师傅并没有把饼拿出来,而是用铲子翻来翻去,眼看饼子变成深黄色的了,?他才拿起大铲子,铲起饼,熟练地转了一下,然后“啪”地一声,?装进了旁边的一个锅里。那饼子正好在锅当中,他很有把摆,连看都没有看一眼,?接着又往锅里滴油,继续烙他的饼去了。
看着看着,我不禁脱口道:“老师傅手真熟!”坐在店里一位老人接上我的话说:?“这玩意他摆弄了几十年,怎么不熟!”我本本来想问问这位烙饼师的过去,?但由于不熟悉,也就不便问了。
回家的路上,我想起了课本上的《卖油翁》。?今天老师烙饼的高超本领不也是由于手熟吗?手得多练;学习上要“熟”,?也得靠勤练啊!
这位同学通过周密细致的观察,生动地描绘了烙饼师博的动作。观察与写作的关系当然不只是这四个方面,但我们不难看出观察是获取写作材料的有效途径,观察越认真、仔细、深入,文章就写得越具体、生动、优美。因此,?我们应该时时注意锻炼自己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做到勤于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无数客观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亦即人们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角来感知客观世界的。只有充分地调动这种知党功能,特别是视觉功能,?才能广泛、周密、深入地认识容观事物。对写观察笔记的指导和讲评,?则是引学生重视观察,?学习观察并养成其观察习惯和培养观察能力的必要途径和有力措施。?对容观事物的仔细观察是正确反映事物状貌和本质的前提。要想搞好写作,?必须仔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