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斌贤
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第二高级中学 甘肃省天水市 741306
摘要: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是新时代每一位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意识与素养,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驱使下,学生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实现发展的夙愿将更加迫切,路径也更为宽广。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资源的极度丰富,知识信息的不断爆炸,以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为载体,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更好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与发展潮流。而且,伴随新课程思想和观念的不断渗透与逐步深入,其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也提出了更多要求与更高标准。基于此,教师在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时,应该以学生发展需要与实践活动为驱动,就教学方式进行优化,教学措施开展革新,教学路径予以拓展,使学生在更为生动、丰富、多元的教学体验内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以对于信息技术学习创新的迫切欲望、积极态度、浓厚兴趣开启全新求知发展之旅。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探索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全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强调: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应该以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不断探析、体验、学习、认识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能力应用至自身生活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进而切实增强、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时,应该加强对新课程思想和理念的渗透与融合,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切实变革教学措施、全面关注学生需要,以更为科学、生动、多元的教学指导方式,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深度实践中逐步实现对于自身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全面塑造,让学生在创新与实践中获得提升,实现发展。
一、适时创设多元情境,开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由于高中信息技术在知识构架,内容特性上有着较强的宽泛性,多元性,以致很多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在必要性教学情境的辅助下方可得以实现。为了切实增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感染力、创造性,教师应该加强对创新性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让学生在不同创新情境内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升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一是加强对创新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在不断操作、体验、实践的过程中将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应用至自身创新实践与创新体验,并在实现教学内容与技能创新的过程中激活其创新潜能。二是加强对创造性探索情境的创设,结合不同教学目标与创新任务,让学生自主开展探索、实践,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创造性完成具体教学任务,在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例如,在“字体格式设置”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计算机屏幕呈现两组内容完全一样的文字,其中一组文字利用文档“字体调节”功能做了修改和美化,被设置成美观、漂亮、有创意的样式,而另一组文字则保持原样。此时,教师便可即时组织学生开展对比、观察,进入教学情境,获得创新的意愿与需要,其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便可在无意识之间得到有效培育。
二、充分拓展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创新欲望
随着新课标与新课程的深度实施、践行,现行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在知识构架上趋于完备,教学内容上更为丰富。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该以教材为根本,结合新课程要求和标准灵活使用教材,发挥教材作用,凸显对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整合。
对不同知识、信息进行加工与重构,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加符合学生学习意愿,更具感染力、亲和力、操作性。必要时,可以就教材内容适当延伸、拓展,让学生在更多操作、体验中获得提升与发展,在更为宽泛的认知视域内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质。二是加强对教学保障的提升。在教学软件、硬件上,结合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倾向,让教学保障与教材内容、学习知识充分融合,对学生提供更为坚实的教学保障,让学生在与时代发展现状相融合的过程中实现对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以全面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方式创新,学习内容创新萌生迫切欲望,并积极投身学习创新实践,进而逐步增强、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例如,在开展“艺术字”教学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更为宽泛的想象、联想、发挥空间,让学生就自己在计算机上编辑的文字利用“艺术字”模板、构架、造型的予以调整,通过对字体字体、颜色、大小、位置等的变更,创造出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字体、字形,在属于自己的创造空间内尽情体味“艺术字”的魅力,为实现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而给予铺垫。
三、科学分布教学任务,塑造学生的创新能力
与高中学段其他学科特点不同的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更为注重实践与操作。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加强对教学任务的优化与拓展,教学活动的创新与变革,进而让学生在不同创新性教学任务的驱动下,开展探索、研究、尝试,实现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在创新性教学任务设计上,尽量凸显出针对性、操作性、实践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达到深刻理解、灵活应用。在创新性教学开展方式上,多倡导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相互竞争、演练探索,让学生根据教学任务驱动,不断激活其创造力、实践力,为促使其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全面提升而奠基铺路。使学生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塑造产生更为积极、迫切、浓厚的兴趣,进而实现对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深度塑造。
例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延展性的教学任务,并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自媒体、新媒体等网络工具搜集资料、查询信息、开展探究。必要时,可以就自己所获取的资讯与同学在网络交互平台进行交流、探究,使学生在举一反三、逐类旁通、发散思考中逐步提升自身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四、结论
总之,为了确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切实培养,教师在落实教学指导时,应该以学生认知需要与自身特性为基础,加强对教学措施的优化,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路径的拓展,并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创新、展示、探究、实践的机会与空间,以促使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实践,在逐步突破思维禁锢,打破认识束缚中切实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塑造自身创新思维,获得多元而丰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旭.例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以“网页设计”项目教学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09):47-49.
[2]左仁梅.浅析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9(10):87-89.
[3]李大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2):123.
[4]欧伟礼.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0):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