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秀平
山东省曹县曹城街道办事处第二小学 2744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对学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每个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加优秀,所以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及老师对于学生习惯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要不断学习,给孩子做榜样,以身作则地监督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监督并非强制,不能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否则可能产生不良后果;老师也要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并主动与孩子交流,改掉孩子的不良习惯。当然,家长与老师的沟通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老师与家长多沟通,多交流,才能互相理解,才能让家长更加了解学生目前的状况,才能更进一步地督促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家校合作;小学生;学习习惯;策略
一、家长与老师在家校合作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一)家长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学习习惯是在生活与学习中共同形成的。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则可以受用终生;坏的习惯养成,想改也不容易,甚至会让人走上歧途。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家长不断地引导,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行为,让他们掌握正确的读书、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成绩才会异常突出,家长再也不必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每位家长都要明白一个道理:学霸的养成离不开习惯的养成,所以学生家长在学生生活习惯上应当适当的督促。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基础。比如个别学生有拖延的习惯,此习惯对于学习来说是致命的。有拖延习惯的学生做事磨磨蹭蹭,课堂上不能够紧跟老师紧凑的节奏,同时在课后也没有及时地做好复习工作,由此可见生活习惯影响着学习习惯,家长在小学生生活习惯上的养成上应该起到督促、引导、说服、教育的作用,防止学生养成较差的生活习惯以至于影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老师对于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意义
小学生认识错误的能力较弱,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所以老师应当指出其错误并且帮助孩子纠正错误。作为老师应当了解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积极上进的,并且想得到老师的表扬与认可,所以当学生犯错误时,老师不应该用情绪化的语言进行辱骂,应当换位思考,理解学生所作所为,鼓励学生增强小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帮助学生改变现有的学习习惯,引导、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老师应该有耐心、要细心,并且有信心帮助学生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在培养学习习惯的过程中,老师还起着引导作用,老师与小学生朝夕相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孩子习惯的养成,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老师也应当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强自身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学生,成为小学生心目中最崇拜的人,使小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家长在家校合作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许多家长的学历偏低,对于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意识较差。许多家长认为,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只要孩子考试成绩好,其他的一切缺点全部视而不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被家长抛到九霄云外,学习就是生活的全部。而现如今,对于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只是成绩,成绩只是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一个方面,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实力强以及全面发展的人才。家长应当改变自己传统的思想观念,改变自己教育孩子的模式,通过电视、电影、广播、书本等途径来了解正确的教育方式,并且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
现在大多数的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的原因而忽略了对于孩子的陪伴,总是认为良好的生活条件可以让孩子感到幸福。总是以工作忙为借口拒绝孩子的陪伴请求,不能主动与孩子沟通交流,久而久之,家长与学生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家长越来越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也不愿意与家长沟通。家长应当适当的调整自己的工作时间,选取周末多陪伴孩子,带领孩子进行亲子活动,一同逛街、游玩、读书、学习等等。并且主动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督促孩子学习,与小学生一起学习,让孩子感觉到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在与孩子的交流与相伴中才能发现孩子的优点、缺点或异常情况,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存在的困扰,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家长还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当成绩有所进步时,家长应当进行一定的奖励,让小学生体会到进步的快乐和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而不是让学生感觉到家长只在乎成绩,而不在乎自己的努力。当然,当孩子退步时,家长也不能把孩子看得一无是处,觉得孩子前途暗淡无光、无可救药。家长应当积极地与学生沟通,找到退步的原因,在沟通交流中解决问题。沟通是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所以家长应主动地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且支持孩子,所以陪伴孩子给小学生安全感、幸福感才能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加强家长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学习教育方法。
许多家长认为学生的成绩差,没有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老师的问题,是老师的教学水平差,一切错误全部归咎于老师。家长甚至没有自我检讨,家长自己与老师沟通不积极,不主动的与老师联系,也不主动的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状况,甚至由于工作忙,家务事多等原因而缺席家长会,让小学生觉得家长对自己漠不关心,对自己太不负责任。当家长发现学生养成了坏的学习习惯时,应当在第一时间主动老与师沟通,了解学生在校表现以及学习情况,向老师请教解决办法,再利用此方法教育孩子,从而改掉坏的学习习惯,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将后续的效果反馈给老师,家校相互结合,在相互协作中帮助学生改掉较坏的学习习惯,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教师在家校合作中培养小学生习惯的策略
(一)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小学老师对于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的知识了解尚浅,老师应当主动的通过书籍、网络以及电视等方式,来学习如何培养小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需要老师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小学生的性格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并且评估学生是否与理论中描述的相同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老师也可以请教教龄的长老师寻求帮助。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制定出属于本班级的培养学习习惯的有效措施。老师只有提高了自身的教学能力,才能帮助家长共同培养更加优秀的学生,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也让老师扩展了自己的知识范围,老师与学生在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真可谓”教学相长”啊!
(二)建立合适的评判标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老师应当将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渗透到课堂中去,制定打卡计划,可以按照习惯养成计划20时进行,并且进行24天的打卡活动。若在24天内无中断打卡成功,则进行奖励;如果失败,就可以采用竞争的方式,激励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在培养学习习惯的同时,也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的意志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加大规模,全员参与。
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在生活中应用也十分广泛。老师应当合理地利用网络工具与家长取得联系,并且在两者共同的监督下帮助学小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可以创建qq,微信群,在群中可以进行群打卡视频,共同监督学习,养成固定时间的学习习惯。大家可以共同沟通,共同讨论问题,在交流讨论中帮助学生解决课堂中难以理解的问题,提高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常抓不懈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众所周知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挥而就的事情,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样如此,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不会自主地,长久地养成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依靠家长和老师始终不懈的努力才能养成,只要稍一松懈就会前功尽弃。唐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李白,小时候也是受到老妇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启发,重新回到学校读书,完成学业,终成大器。居里夫人经过无数次实验,终于从废矿渣中提取了仅含百万分之一的微量元素物质----镭,还有无数历史事例都证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漫长而伟大的工程,需要家校合作、齐抓共管、坚持不懈方可成功!
结语:当今社会只有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属于小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不断增加小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能力,开发小学生的潜力。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也可以让小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并且能够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主动思考,找出解决方案,也只有家校合作才是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蒙. 家校合作影响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2]刘清富.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纠错习惯的养成策略[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8(10):14.
[3]张超骏. 小学中年级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4]李冰.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策略分析[J].时代教育,2016(04):228.
[5]廖梓夷. 基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班主任与家长沟通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