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展开主动思考的翅膀

发表时间:2020/9/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8期   作者:黄绮京
[导读] 学生习惯于回答问题而不是习惯提出问题,是课堂上普遍存在的现象
        黄绮京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旺岗小学 528318
        摘要:
        学生习惯于回答问题而不是习惯提出问题,是课堂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希望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但学习就是主动不起来,这就成为许多在努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的困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如何让学生展开主动思考的翅膀,是我们教师值得探讨的话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问并且要引导学生提具体的问题。用恰当的提示语或提供问题主干帮助学生提问题,也可以用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提问题,总之,真正的学习该从学会提问题开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鼓励学生发问,积极为他们创建一个有利于提问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更爱学习,更懂得学习。
关键词:提问题   主动学习     善于引导     提示语  
学生习惯于回答问题而不是习惯提出问题,是课堂上普遍存在的现象。课堂上难得见到有学生主动向教师提问,即使有,也只是因为某个地方没听懂,见不到有学生提出他所发现的问题;而教师也没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愿望。在努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师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困惑:教师希望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但学习就是主动不起来,他们总是习惯地等待教师讲,或者等待教师提出问题。但我认为正如同学习是从问题开始一样,主动学习应该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通过回顾,把一些“忘了的”和一些“忘不了”的知识加以对比,比较其构建过程。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我们的先人说得更直接:“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让学生学会提问题呢?下面我来讲讲我的看法。
         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问题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即当学生接触到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的认知水平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通达解决的心理状态。有很多教师都善于用生活中的现象或是从原有知识的拓展、辨析、质疑来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下面是我任教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一课时的例子。在指导学生阅读《燕子》一课时,我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提问题。
师:我读了第一段,觉得作者写得特别好,把燕子写活了,但又产生了一个疑问。你们读了,有疑问吗?你们的疑问会和老师的一样吗?(“以疑激疑”,激起发问的兴趣)
生1:为什么形容燕子要用“俊俏”呢?
师:因为燕子的翅膀好看呀!说明作者用词很恰当。


生2:为什么说燕子“活泼机灵”呢?
师:这是拟人的写法,写出了作者的感觉。
这个例子中,我从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思考了作者独特的写作角度——抓住有特色的地方描写动物外形特点,丰富了学生有顺序、抓特点进行描写的习作知识。教师在鼓励学生发问的同时,还要善于把学生的问题向教学目标的方向引导,使学生学会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具体的问题。
提具体的问题,就是要提思考中的问题,提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上面列举的问题难以看到提问者思考的成分。无须指责学生这样的提问(能问比不问强),可以给他们引导和帮助。方法是,让学生对将要提的问题先做个评价:我的问题是从哪儿来的,我要知道什么?我们尝试对上面的其中一个问题进行这样的引导,让它变得具体。
三、用恰当的提示语或提供问题主干帮助学生提问题
学生学会发现并提出问题,需要像上述例子那样坚持在教学中长期训练。训练要由易到难,从能提问做起。开始的时候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一般性提问语言或者问题的一般性结构,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问题。
一般性提问语言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为适用。包括“谁、什么、哪里、怎么做、什么原因、怎么样”等等。例如下面这些学生的提问。
    ①文章的主人公是谁?谁让他变得坚强?谁改变了故事的结局?
②题目给的条件是什么?读了这一段我们知道了什么?他的什么精神感动了我们?
③从哪里看出他很机灵?这个数放到哪一类最合适?哪里能看到这种自然现象?
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提供一般性的问题结构,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问题。运用一般性问题结构时,不能像低年级学生那样简单套用,而是要对问题结构有所理解。问题结构可以是下面的样子。
……主要的观点是什么?
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和……有哪些相似?
四、用互动的方式学习提问题
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离不开教师的帮助,教师帮助的目的则是为了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和教师在意义建构中的合作实现了高质量的学习。
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学生间互动。教师设计互动内容,积极地倾听,在必要时给予提示和引导。为了使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可以让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相互提出问题让对方解答。我们继续看《燕子》的例子,最后一段写得最为传神,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困难。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这段如画、如歌的文字。
同学们齐读文段: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无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师:同学们读的很好。你们在朗读中有什么发现吗?
生1:我发现这一段是一个比喻。
师:你很善于发现!具体说说作者是怎么比喻的?
生1:把细线比作五线谱。
师:五线谱懂吗?
生(齐答):音乐课老师讲过。就是歌谱。
孩子互动学习,更能提高孩子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让更多的孩子愿意参与到课堂的思考中,加深对课文理解的深度。
    美国学者詹姆士?加维勒克和塔夫?拉婓尔说过:给学生一个问题来回答,他将学会刚刚阅读过的章节。教学生怎样提出问题,他将学会在未来的人生中如何学习。总之,真正的学习该从学会提问题开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鼓励学生发问,积极为他们创建一个有利于提问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更爱学习,更懂得学习。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