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智华
江西省樟树市经楼中心小学 331209
摘要: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复杂到可以运用到天文地理的计算中,简单的数学知识也可以运用于人们平时出门买卖物品,因此,这两者的关系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学生要学好数学知识,建立良好的数学基础,教师就需要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应用
引言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管是从年龄上看,还是从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看,都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学生。小学生在课堂上常常表现出贪玩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的问题,这就是由此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决定的。此时,教师的正确引导显得极为重要,教师上课的教学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表现。教师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就能很好地化解这一问题。
一、落实创设良好生活教学情境
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应用生活情境,教师应营造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氛围。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都具备良好的教学经验以及知识储备,要善于在生活中积累教学案例,并进行归纳总结,并将其创设为特定的教学情境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增强数学的亲切感。数学学科的大部分内容都较为抽象、系统,虽然说小学数学的难度系数较低,但是也存在着各种复杂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这一数学内容时,表现得较为吃力,甚至渐渐地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数学核心素养,所以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合理的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统计”这一内容时,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创设生活场景,安排班级中的学生模拟超市购物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也以店员以及顾客的角色情境,然后给出相应的要求,让商店里的店员统计顾客所买物品的总价格,而顾客可以根据自身所购买的物品来进行核算店员计算的价格是否正确。通过这种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统计这一节知识的重点,不仅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能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升学生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营造直观情境,保持学生思维热情
通常来讲,直观的事物对小学生有着更强的吸引力,所以营造直观情境能建立具体的形象,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更加易于学生理解与吸收。而多媒体教学则是营造直观教学情境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方式。
所以,教师应做到与时俱进,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来辅助教学,对原本抽象、晦涩的数学图形、数字等进行形象化、动态化的处理,以图片、动画或者视频等方式呈现出来,营造出形象、鲜活且直观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并强化其空间想象和观念,使学生保持思维热情,进而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授《面积》这部分知识时,本节课程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学生们通过对平面图形的研究进行计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我利用多媒体营造了直观的情境。首先,我为学生展示了一幅正方形图片,并在正方形的四条边标明长度,然后,我利用多媒体的flash功能为学生演示正方形面积求解的方法。在这种直观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注意力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同时,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三、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准确理解一个知识点,凭借机械的讲解和演算是不科学的,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特点,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才能使学生快速学习知识。例如,教学“圆”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的一角,看着许多高大的杨树和梧桐树耸立在这片土地上,指着一棵杨树提问:“有谁知道这棵树的直径呢?”经过几分钟的思索,一位学生说:“我可以用绳子测量出大树的直径。”一边说一边拿着绳子围绕大树的外围,然后做了标记,最后把绳子展开,拿尺子测量得出大树的周长,再运用数学公式得出直径。通过这个简单的课外活动,打破传统课堂的机械式讲解,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这样的例子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生活情境,充分将教材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通过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与此同时,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使用生活化的语言,减少一些枯燥的专业名词的使用,让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教师也能更好地教学。只有这样,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1]董军梅.关于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才智,2019(34):159.
[2]王正巧.生活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探析[J].农家参谋,2019(24):106.
[3]刘相华.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一).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82-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