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许昌市学府街小学
一、设计理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纲要》明确指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中小学综合实践考察探究活动推荐主题及其说明中《我们的传统节日》建议:选择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利用搜集资料、访问、实地考察等方法,了解节日的来历、风俗、故事等;参与体验节日的习俗,并进行交流,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意识和认同感。
二、活动背景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每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的情趣、丰厚的底蕴。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受西方文化的浸润,更注重西方的洋节,尤其是小学生在社会的影响下,知道西方的许多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知道的却寥寥无几。
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了解,体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丰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围绕着“中华传统”这一专题编写,在本组教学中选择了《古诗三首》,围绕“春节”“清明节”“重阳节”,反映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厚内涵。在三年级学生学习本组诗后,我设计了《走进中国传统节日》这一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主要通过传统节日这个窗口,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与我校的省级课题《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研究》、市级课题《借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研究》接轨,挖掘教材中的资源,体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运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三、设计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的几大传统节日风俗,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动脑、合作学习、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访问、实地考察、搜集交流汇报传统节日的资料,讲述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故事,诵读有关传统节日的诗歌,寻找和动手制作传统节日文化符号。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师生活动准备
活动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民族传统节日传说及习俗的资料;教师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五、活动过程
(一)创设活动情境
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节日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习俗。我们学过的《古诗三首》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从诗中读出这些节日有哪些习俗?
学生结合所学诗文回顾:王安石的《元日》描写了春节时的热闹景象,杜牧的《清明》写出了自己的孤独,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节日习俗有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桃符,清明节祭祖,重阳节登高……
通过创设情境回顾学过的诗文,回放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的文化习俗,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创设快乐、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为活动的探究创设了情境。
(二)探究活动主题
1.传统节日知多少
悠悠五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创造了举世瞩目、灿烂古老的东方文化,也形成了许多各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漫长的、带有浓厚中国文化韵味的节日。大家所知道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说说这些传统节日的时间。(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般以农历计算。)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知道的传统节日,教师
出示课件:下面的节日哪些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让学生选择。
春 节( ) 端午节( ) 劳动节( ) 儿童节( )元宵节( )植树节( )国庆节( )中秋节( )圣诞节( )重阳节( )母亲节( )清明节( )
通过选择,学生明确了哪些节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然后,将中国的传统节日按时间排排队。
这一环节的设计活动,不仅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了新知,知道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及时间,而且使学生明确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期的积淀。
2.节日习俗大放送
每个节日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哪些传统节日的习俗?简单地说说这些节日的风俗习惯。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后汇报学习的成果。以交流分享关于端午节的资料为例。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的。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深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说他因自己的见解得不到国王的理解,忧国忧民投入汨罗江中而死。屈原死后,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人们扔下饭团和肉,希望鱼不要吃他的尸体。从此,在端午节那天,人们就通过赛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
关于端午节的另一个传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当时,吴国有人谗言陷害伍子胥,吴王夫差听信奸臣所言,赐伍子胥自杀,伍子胥视死如归。他死后,尸体于五月五日投入江中,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之死。
关于端午节还有一个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传说曹蛾的父亲溺江而亡,多日不见尸体,年仅十四岁的曹蛾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就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曹蛾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被传为佳话。
端午节这天有很多习俗,比如划龙舟、吃粽子、悬艾草、吃鸡蛋等。端午节流行广泛,不仅在汉族地区流行,而且在少数民族地区也相当活跃,如壮族、傣族、白族……
还有一首赞扬屈原的歌谣,如:“端午节,吃粽子;配香囊,赛龙舟;悼屈原、颂屈原,爱国诗人不平凡;一心为国为民想,疾恶如仇立场坚。”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有很多,各地都是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对它作了自己的解释。其中纪念屈原是端午节来源的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知道屈原的故事吗?(播放屈原投汨罗江的课件)可以找些他的作品来读一读。
通过汇报分享交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端午节的来历,知道端午节的习俗。了解诗人屈原,对屈原那种心忧天下,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肃然起敬。
除端午节外,还有关于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的来历、故事、习俗、古诗等资料分享。中国传统的节日习俗还有很多,它们是中国悠久历史中的一束奇葩。通过师生资料充分交流分享,加深了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学生在主题实践中感悟传统节日、享受实践中的快乐,感受中国文化的传统底蕴。在小组学习、汇报成果、教师小结的学习方式中,创建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分享的平台,体现了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现在我们国家非常重视保护传统节日这种非物质文化,制定出台了弘扬非物质文化的政策。同学们想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做些什么?启发点拨:可以办小报、设计广告语、画宣传画、编诗歌、进行诗歌朗诵等。课后同学们可以组成小组,用你喜欢的方式来为弘扬中国文化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在活动中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产生保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欲望。相信从这次活动开始,孩子们会加入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动中来。
(三)总结活动成果
中国的传统节日越来越被人们的关注,传统节日中的习俗也越来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谈谈收获和感受总结活动成果,让学生心灵产生震撼,情感得到升华,完成本节课的活动目标。传统节日的风俗就像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种子,它将会在人们心中生根、发展,代代相传。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走进中国传统节日》这一专题综合实践活动,在主题探究中通过“传统节日知多少”、“节日习俗大放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三个活动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他们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