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支教教师工作的现状与对策思考

发表时间:2020/9/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8期   作者:张弟
[导读] 随着我国教育系统的不断完善,加强支教学校的建设,
        张弟
        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营盘镇中心校恩棋小学  671406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系统的不断完善,加强支教学校的建设,成为了如今教育上的又一大难题。有关部门不具备良好的管理机制,师资队伍分配不平均等问题的出现,无不影响着支教学校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就探析支教教师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结合这一问题进行了以下阐述。
关键词:支教教师;工作现状;策略分析
一、小学支教教师工作的现状
        受党和政府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都参与进支教的队伍当中,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小学教师,针对支教的政策以及支教的条件尚未完善,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到不到支教的水平,因此阻碍了支教工作的开展,骨干教师在这个队伍当中略少,年轻教师没有支教的经验,因此导致教学效率严重下降。其次,政府对于支教教师的职位没有过多的进行要求,从而使一些非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分配了自身能力不符的教学任务,还有一些教师很长时间没有教学的经验,也被分配到支教当中,这样问题给支教的学校带来许多困难。再者,对于支教的地区并没有严格的规定,个别的支教学校并不在特殊的环境中,部分支教学校也并未出现师资短缺的状况,有的教师在支教的过程中,发现与自己以往的教学环境没有任何区别,安排教师去这样的学校,对于支教的意义并不是很大。第四,国家以及政府对于支教教师的激励做的不到位,教师的家庭问题以及生活问题没有得到明确的解决,导致支教教师来去匆匆,分明没有感情基础。有的教师在支教的过程中,总是在想着自己该如何回家,常常没在教学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便会扬长而去,踏上了回家的旅程。所以现在部分支教学校一听到支教教师的到来,便会想方设法的进行推辞,因为,伴随着支教教师的到来学校既要安排教师的住处,同时也要安排教师的教学任务,深怕支教教师的不满意扰乱原本的教学方向,这样的局面出现,在无形上为学校增添了大量的负担。
二.小学支教教师工作的策略
(一)健全支教工作管理机制
        教师在作出支教的决定时,应深刻的明白支教的重要性以及意义。其次政府在明确教师的支教目的后,应完善教师的职责以及权力,帮助教师记载出勤情况以及制定完善的支教任务,并在一定的基础上,将学校对于教师的考核情况告知支教教师,以便于教师不断的改善自身的教学方式,融入到支教工作中。

对于教师的评价应关注支教的业务能力,建立完善的接受机构,以便于接受支教学校的支教目的,其次,接受机构对于支教学校出现的问题能与教师及时的进行沟通,从而解决教师支教中的热呢和问题。建议有关教育部门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支教教师建立考核制度,从支教教师的教学能力、支教方式以及在支教过程中的水平,给予正确的量化标准。教育部门应积极改善传统的支教模式,对于特殊的支教学校,统一的配置识字,严格的控制教师的水平,科学的对教师进行考核,以便于实现所有支教学校师资队伍的平衡,从而实现优秀教师的全面流动。还有不管是支教机构的任何领导,都有亲自的将教师送到支教学校,给予支教教师充足的尊重,以便于增强支教教师的信心,解决支教教师的后顾之忧,为日后良好的教学打下深刻的基础。
(二)发挥支教教师的辐射作用
        教育机构只有给予支教教师充足的担子,他们才会理解自己身上的责任有多重。因此,支教的有关部门势必要强化支教教师的责任,甚至可以在支教教师的队伍中,委任一些教师特别的职位,让其有层次的组织剩下的支教教师参与教研工作,例如设计教案、讲解范课等等,真正的激发支教教师在教学中的责任,以便于发挥支教的有效价值。由于有关部门分配的不合理,部分支教教师在环境较差的学校进行教学,为衡量部分教师的心理落差,支教部门可以为教师适当的发一些补贴,以便于支教教师更好的完成支教工作。
(三)明确支教教师的条件
        支教教师的条件应具备中级以上的职称,除此之外,还应该规范支教教师的心理素质,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且常年在中小学一线教学中工作。对于中级以下的职称的,应明确教师的教学年限,例如从教超过4年的教师,在此过程中低于这个年限的不得选派。另外,部分支教学校相对于重点学科的教师,以达到了满员的状态,因此他们缺少的是音体美教师,结合这一状况,支教的有关部门在选择教师时,应符合上述的条件。为激励教师支教的积极性,各单位应在教师支教结束后,给予相对应的职称,完善奖励机制。另外对于支教教师的选派工作,要结合支教教师的实际,不要在不了解情况下硬性摊派,在这个基础上,学校以及支教的有关部门应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以便于帮助支教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结束语:如今,小学教师支教的任务刚刚有了点进步,但是仍让处在探索阶段。因此,身为学校以及支教的管理人员,应立足与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支教方式,完善支教管理制度,进一步推动支教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深化支教学校的改革与创新,从而加强师资队伍的创建,将支教的意义发挥到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洪林.对口支教现状及其对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4).
[2]庞丽娟.加强城市教师流动的制度建设[J].教育研究,200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