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可欣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 广东省珠海市 519000
摘要:我国的教育体系处于大变革时期,国家首先从考试招生制度入手,由此推动包括教材课程,评价体系等在内的一系列变革,影响范围广泛。其中最受关注的当属将我国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变革为选课走班制。而这一举措不仅仅是教学组织方式的改良,更是学校转型的切入点,起始点,是我国教育改革在实践层面的落实。因此本文将从选课走班制为切入点,分析我国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几大侧重点,讨论选课走班制的必要性,分析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
关键字:选班走课制;学校改革;个性化教育
引言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2年我国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应基本形成,除了包括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等,还特地强调了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其实早在2010年,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就首次以政府文件形式提出走班制教学。然而选课走班制是如何超越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其体现着教育改革的何种趋势。本文将从选课走班制的内在本质入手,分析我国当前中学学校教育改革的侧重点与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理解选课走班制。
一、 选课走班制的现状
从实践层面上谈,选课走班制的研究最早兴起于西方,以美国为代表发展完善。而国内早在20世纪90年代起,尤其在《纲要》使选课走班走进中国大众视野之后,我国部分中小学便自发开始了一定的实践探索,如北京十一中的“分层,分类,综合,特需”分类走班(王春易,2019),牟平一中的“全学科,全方位,全过程”选层次走班(张晓宇,2017),不同学校基于不同的教育理念以及校情,学情都有针对性地进行选课走班制的设计,中国的选课走班发展也经历了或正在经历单科走班,多科走班到分层走班,到选课走班的演变。
从理论层面上谈,对于何谓选课走班,学界尚无清晰的界定,但仅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其双重规定性,一为“选”二为“走”,其打破了原有行政班设定,突破了原有的课程设置,学校设置多样化课程,学生依据个人发展潜能和兴趣自主选择安排课程内容,再根据安排好的课表在规定时段到预定教室进行相应课程的学习。其背后的教育初衷并不难理解,选课走班制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合适的个性化教育,旨在通过提供分类别,分层次,可供自主选择的课程用以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最终达到学生对课程权和学习权的满足,以实现育人的根本性改革。
二、 学校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
选课走班制的发展不仅仅是外在学校组织形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育思想的体现和传达,是背后教育理念的呈现。从国家的政策方针来看,对选课走班的提倡是显而易见的,但选课走班并不是应付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权宜之计,而是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式转变相辅相成的选择,其体现着我国教学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在价值取向,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
(一) 选课走班体现着改革中增加选择性的价值取向
1. 学生学习的选择性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选课走班最基本的特征,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提倡,有选择的教育才是好教育。不论是套餐制,部分学科走班的“小走班”模式,或是全部学科,全部学生走班的“大走班”模式,都是对选择性教育思想的践行,增加了课程的丰富性,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以期启动每位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动力。
学校不再是流水线生产的教学工厂,学生不再是没有思想的学习及其,通过选课走班,学生不仅仅是获得了选择课程的机会,更是拥有认识自己,规划未来的自主权,实现发展的多样性。
2. 学校发展的选择性
选课走班在具体实施中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学校应基于具体的学情,校情进行整体设计,而非遵循统一的模式,其实践形态应是丰富多样的。这也是说,选课走班极大地发展了教育的创造性,教育者需要真正思考学校的定位,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最终促进中国教育百花齐放场景的到来。
(二) 选课走班体现着改革中突出综合性的价值取向
1. 培养目标的综合性
从核心素养这一教育改革风向标可以看出,未来的学校教育不仅仅是给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的场所,学生还要学会自主发展,包括学会学习,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以及学会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而选课走班制在发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上具有相当的优越性,丰富的课程体系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选择权,学生进行选择的同时,也是学习如何认识自己,发现潜能,规划未来的过程,可见选课走班制是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
2. 评价的综合性
从新高考可以看出,国家正在改变单一的统考统招模式,逐渐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选拔的招生格局。具体实施措施包括增加选考科目,强化综合评价,将高中学考纳入高考评价体系中等等。国家在提供更多选拔机会和模式时,学生们相应的也需要进行不同的准备。选课走班制所涵盖的综合性课程,毋庸置疑适应了国家教育的整体规划,适应了学生综合发展要求,能够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实现多样化发展。
(三) 选课走班制体现着改革中强调过程性的价值取向
选课走班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尊重学生不一样的成长过程,着眼于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而学校育人理念的转变是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学校对选课走班背后育人理念的理解程度决定了学校开展选课走班的实质操作。如果学校仅仅是因为高考政策的推进和倒逼,迫于压力进行改革,那么选课走班也只是形式上的走班,容易出现照搬其他学校模式情况的出现最终趋于统一的标准化,如此一来,选课走班便难以达到预想的结果。教育改革本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育效果的产生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学生的成长也是如此,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渐进性地推进选课走班。
三、 结语
选课走班制作为学校形态的全新建构,关乎着学校育人理念,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管理的整体性,系统性变革,是实现学生个性化教育的重要途径。首先,选课走班制度促进教育理念的转变。选课走班制是实现育人价值的回归,是生本思想的体现。其次,选课走班制度带动学校整体变革。选课走班制的核心在于多样化的课程体系,而以课程建设为驱动,学校教育理念,教师转型,学校管理等都要作出相应的改变。综上所述,选课走班制并不是拍脑袋的决定,而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更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不是新高考改革压力之下的产物,它应该成为每一所学校自发变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A].2014-09-3
[2]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29号)[A]. 2019-06-11
[3]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A]. 2019-06-23
[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A].2010-07-29
[5] 王春易.分层、分类、综合、特需:构建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J].中小学管理,2019(05):35-37.
[6] 张晓宇. 选课走班的理论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