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瑞华
潍坊市潍城区军埠口中心小学 261061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中的重点,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小学阶段十分重要,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并且为接下来的教学和学习做好准备。语文作为语言类学科,最重要的是积累和使用,语言的背后往往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文化的内涵,所以想要让学生学好语文打下基础,就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引言:在现如今的时代发展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培养和传承已经成为了十分重要的内容,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没有接触到太多的新兴事物,因此教师要把握这个机会向其灌输传统知识。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内容被收入课本,在各个年级的语文课本中都能看到传统文化的内容。因此,为了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轻松应对,笔者通过探究,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
一、小学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拥有极强的可塑性,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以及适应能力都高于其他年龄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有义务、有必要为学生灌输传统文化。根据实际情况,在新时期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从不同方面来讲,传统文化对于当代小学阶段学生都尤为重要。
1.对于未来学习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根据新课标规定,传统文化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占比在逐年增大,对于文化基础有待提升的小学阶段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无疑是难度极大的,因此,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语文作为基础,应该在从小就为学生打好基础,由此就可看出培养小学学生传统文化亲切感的重要性。对于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不仅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而且变得更有兴趣,有助于语文学习的提高。
2.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已经被很多人遗忘。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对于新鲜事物接触得越来越多,渐渐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然而对于传统文化,大多数人是不感兴趣的。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承变得越来越艰难。如果可以从孩子抓起,让学生从小对传统文化保持亲切感,就可以让其在新兴事物中仍愿意选择传统文化,为传承传统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现阶段培养小学阶段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的难题
小学阶段学生虽然接受能力很强,但是其文化底蕴以及生活经历体会有很大的不足之处,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文字背后的含义并对其产生兴趣,引起共鸣。培养亲切感的基础是能够让学生理解甚至是感同身受,但是如何能够让小学阶段学生理解高深的传统文化确实困扰了很多的教师。另外,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教授学生传统文化的同时,该如何保证不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感到厌烦,从而失去兴趣,也是教师应该探讨的问题。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的方式
要想为学生打好基础,培养其亲切感,不仅需要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更要迎合其年龄段的特点,把培养学生兴趣作为工作要点。
1.结合特点,培养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被吸引,更重要的是其可塑性强,在这个阶段培养的兴趣和习惯甚至可以影响其一生。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小学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活跃的,让其感兴趣的方式培养其兴趣。利用新媒体就是很好的方式。教师在上课时可以使用类似PPT或者动画短片的方式是学生带入课堂,PPT或动画这样鲜明并且色彩丰富的新式教学方式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得到学生的注意力之后教师再潜移默化的灌输传统文化给学生,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某一篇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在网站上查找相关的动画短片,以此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言文所讲述的内容。在教授文化类内容时,教师不能单独应用文字来讲解,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生动形象的动画和图片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提早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利用小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自我探索的欲望并且有机会培养学生使其探索的欲望变成习惯,为其今后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做好准备。
2.增强自身底蕴给予更多引导
每一个传统文化的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放在传统文化所处的时代都是一段段感人肺腑的经历。但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不仅没有历史知识的储备,也没有日常生活的生活经历和深刻体验,因此很难做到与传统文化感同身受,很难有亲切感。这时教师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首先教师应该熟读熟记这些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剖析和理解,最后教师需要根据理解联系自身,把自身经验传授给学生。教师和学生同处一个时代,很容易产生共鸣,教师的引导可以让学生留意身边的生活,以此达到深刻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本身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生活经历,同时还需要有很强的表达能力,能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给学生并让其产生兴趣。基于教师的引导,学生也会慢慢理解传统文化的故事并且感同身受,培养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同时也更加愿意学习传统文化,愿意传承传统文化,以此达到了传统文化教学的最高目标。
3.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虽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但唯一能够让教师发现问题的方法就是进行定期的考核,但考核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不一定局限于纸笔测验。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如果学生一旦有没有理解的地方,就会出现知识的断层,久而久之知识的断层会越来越大,从而使学生放弃传统文化的学习。因此,教师要通过定时测验及时发现问题。测验可以是让学生上台演讲,讲讲自己学到了什么,也可以是做手抄报,这些方式都很好地反映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教师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是否具有一定的亲切感,是否已经有用了主动学习的能力等。通过测验及时了解情况,能够有效避免学生掉队,确保学生获得同等教育的权利。
四、结束语
在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培养的今天,对于传统文化的教授更要讲究方式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帮助学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更加顺利,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出一份力。为此,广大教学人员应积极探究,努力进步,争取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徐显章.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J].中华少年,2019(32):68+70.
[2]丁文雯.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J].试题与研究,2019(21):112.
[3]吴绍芬.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亲切感的途径[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8(12):65.
[4]杨艳.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J].文理导航(下旬),2018(0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