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雪文
广州市花都区第一幼儿园 510800
摘要: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目标。特别是处于幼儿园教育中承上启下的中班幼儿,其社会性品质正在逐渐形成与发展,在发展中会存在着差异,因此需要教师用心的关注与指导。科学有效地评价幼儿,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幼儿园教育适宜性和有效性的前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所在班级幼儿为评价对象,从日常活动的所见所闻出发,通过在幼儿园活动观察记录中对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进行评价与总结,提出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的教学实践建议。
关键词: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建议
一、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要求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家长们的心里,这无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长培育孩子成为社会人的方向。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际关系。可见,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就要学会与社会接触的本领。那么作为幼儿园教师,如何培养幼儿成为社会人的良好品质,并且关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着手实践与总结的一个问题。
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目标。一个人的社会意识、道德水平、社会交往能力等对其事业的成功是很重要的。而幼儿期是人的各方面素质开始形成的时期,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玛丽亚·蒙台梭利在多年的观察与实验中,发现正是儿童揭示了生活的普遍规律,同时也揭示出了社会对他们施加的压抑。【1】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从社会教育儿童发展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的观点来看,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既受心理因素的制约,又受社会因素的制约。【2】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中指出: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它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3】可见,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开放、自由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中,逐渐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在幼儿期,除家庭以外,学龄前儿童在幼儿园的时间最多,与教师、同伴的接触最多,幼儿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是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关注与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成为幼儿教育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评价与总结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中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的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4】特别是处于幼儿园教育中承上启下的中班幼儿,其社会性品质正在逐渐形成与发展,虽然经过了一年的幼儿园集体教育生活,但其社会性发展呈现存在着偏差与不足,因此这时老师的观察、记录与评价,对其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有效地评价幼儿,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幼儿园教育适宜性和有效性的前提。《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明确将评价幼儿作为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指出幼儿园教师应能“关注幼儿日常表现,及时发现和赏识每个幼儿的点滴进步”,并“有效运用评价结果,指导下一步教育活动的开展”。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具备了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能进行简单的社会交往活动,如交谈、寻求帮助等,但幼儿同伴交往需求与能力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性发展氛围。为了了解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情况,满足其发展需要,为下一步教育活动的开展做铺垫,更好地促进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实现教师自我专业成长。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观察记录,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对于中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以所在班级幼儿为评价对象,从日常活动的所见所闻出发,我的评价与总结了有以下几点: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作为一位新教师,出入茅庐的第一天,不仅对幼儿园的环境感到陌生与好奇,对每个孩子更是觉得好奇,同时孩子们对于新面孔也充满了期待。升入中班后,在幼儿的自我介绍中,部分幼儿会说:“我叫XXX,我今年4岁了,我喜欢吃XXX”、“老师,我不喜欢画画,但是我喜欢看书”、“我最喜欢到建构区搭建房子”等等,用语言进行自我表达。又如有一次,我刚走到教室门口,江敏华小朋友就拿着抹布跟我说:“老师,我今天当值日生,我有帮忙擦桌子,能请我帮忙派发筷子吗?”并且,在我观察区域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我一直跟踪观察记录着幼儿张子辰与幼儿黄善语的成长情况,我发现他们从做计划、实施活动、再到回顾的过程,从一开始不敢发言,逐步能大胆地主动举手,自信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自我意识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中也指出中班的幼儿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知道自己的一些优点和长处,并且自己的事情能尽量自己做。可见,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与成长,随着掌握了基本的自理能力,孩子们自我意识逐渐向社会化、个性化发展,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部活动,并形成了对自我的某种看法,正处于自我控制转折年龄阶段,能初步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因此,逐渐形成自尊、自信,自主等社会性品质。但是,在愿意分享、互助、合作等方面的社会性品质还未得到良好的发展。在我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孩子有分享的意识,但在实际活动的过程中,大多数就以自我为中心,不知该如何互相分享,就知道“这就是我的”,自我占有欲非常强烈。
(二)社会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在幼儿园的圈子里,中班幼儿与老师、同伴接触得最多,之间的磨合与故事更是丰富。
老师该如何评价孩子们的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呢?幼儿园就像是一个小社会,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老师之间,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都是幼儿与人交往的基础。通过一个学期的观察,总结:幼儿交往中,游戏的社会化程度大大增强,同伴交往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得到发展。规则意识不断提高,并且比较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和行为调节约束自己的行为,建立与维持同伴关系与师幼关系。幼儿交往的主动性、目的性也有明显变化。他们更喜欢集体活动,喜欢与周围人交往,并能按自己的兴趣自主地选择玩伴和活动内容。
但是因幼儿自身因素,在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发面,幼儿的发展程度也会明显的不同。在我班,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也明显发展各异,“老师,黄知予是我的好朋友”这是幼儿邵紫淇经常跟我说的。而,幼儿鲍昊霖跟我说:“老师,没有小朋友跟我一起玩,我不知道怎么办。”且在老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更多的进行合作游戏活动,这增强了幼儿之间的合作能力,加强幼儿之间的沟通与交往。在一次的角色游戏活动当中,我观察到大部分幼儿都能按照自己的兴趣自主地选择自己到哪个区域进行游戏,跟自己的玩伴一起玩。例如,在超市,杜建锜主动邀请叶靖玩,“你当收银员,我当服务员,我们一起来卖东西,好不好?”美甲美容店员、奶茶店服务员等等,都体现幼儿通过扮演多种角色,在角色中体验社会交往,丰富社会经验,在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磨合中获得人际交往的技巧。又如,在户外游戏的过程中,范思睿跟谭嘉骏为了一个弹力球起了争执。当我走过去处理这件事时,谭嘉骏不肯把手上的球一起分享,当我说:“那你这样做就没有小朋友跟你一起玩啦。说完,两个幼儿就能自己协商好了,“你先玩一下,再给我玩一下,好吗?”可见,两位幼儿已经在老师的帮忙下,可以自己解决冲突问题,协调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交往的主动性在他们之间得以体现。
(三)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中班的幼儿熟悉了幼儿园的环境之后,逐步形成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独立地克服困难、处理生活中简单问题,学会做事、学会生活。他们愿意并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在游戏中感受规则的意义,敢于尝试难度较大的任务。
从小班升入中班,从生活自理能力的教学重点转移到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其中最基础的是幼儿对于中班环境、发展要求的适应能力。在我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在游戏前总会呈现一种兴奋的状态,在还没了解游戏规则就开始准备进入游戏状态。为了调整与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尝试与孩子一起商量游戏规则,让游戏规则在幼儿之间产生,既深刻又清晰,鼓励孩子自主讨论制定规则并自觉遵守。“我当警察,我说红灯就停,绿灯就行,好吗?”幼儿嘉骏在与几个小朋友在骑小车子时一起商量的交通规则,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都基本能遵守一起制定的规则,嘉骏当起警察也有模有样的,逐渐在游戏中感受规则的意义。
总而言之,中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与与游戏活动当中都会体现出来,只要我们老师细心,用心,耐心地观察、记录并反思,就会发现幼儿细微的发展。
三、反思与建议
作为一位幼儿园教师,都应该具备一双慧眼、一颗爱心以及一套对症下药的教学方法。对于如何评价与促进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我也做了以下两点反思与建议:
(一)合理利用资源,促进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
结合幼儿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幼儿的学习内容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利用资源,开设专题或主题活动,要挖掘主题中的隐性教育内容,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如我们开展了主题《最棒的我》,以我为主题线索,我的表情、我的自画像、我长大了、我的好朋友、自我保护以及优点大展台,从认识自我中,逐步促进幼儿社会性品质、行为与情感的发展。并且,有效地利用节日活动、环境、亲子活动等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在感受节日气氛的过程中,促进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活动中萌发热爱祖国、关心尊重他人的情感。如在“重阳节”时,开展重阳敬老活动,邀请幼儿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参加,在游戏互动、递水捶背等环节中,让孩子学会关爱老人,在互动中让祖孙之间的感情升温。
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时事热点的主题。幼儿也是社会人,生存在这个社会上,总会对社会上的一些时事热点有所耳闻。因此,我们就抓住契机,利用多种教学媒体,生成各种教学活动方案,通过幼儿的自主参与和情感体验来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
(二)观察与评价相结合,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在观察中分析,在分析中评价,在评价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教育契机,我们应该多在活动中观察孩子的情况,随时捕捉来自孩子的信息,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避免观察与评价的脱离,做到科学评价的有效性,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
在我刚接触中班时,观察了整个上午,我发现张子扬总是喜欢一个人坐在座位上,不爱说话也不喜欢跟其他小朋友交往。然后我跟主班老师了解了情况,原来子扬比其他同伴的年龄都大,但因为他语言表达能力不好,而且也受到了小朋友的排斥才会不爱说话的。知道之后,我会更加细心与专注地观察他,每次见到他都会亲切地跟他说说话,尝试着靠近他。经过几个星期的接触,我发现他慢慢地会主动地找我说话,对着我笑,虽然说话小小声的,但还是有进步了。所以,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地观察幼儿的情况,有效地捕捉幼儿的信息,有效地进行分析与评价,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总之,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所谓“三岁定八十”,抓住幼儿发展的关键期,关注中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在日常观察中做到“眼看六面,耳听八方”,在细心中科学地评价,运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提升自我专业能力,以幼儿为中心,在探索中寻找策略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意)玛丽亚·蒙台梭利.发现孩子[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2:149-150.
[2]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4]中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R].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