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竞春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滇滩中学,云南 腾冲 679104
摘要:古诗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不仅自身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对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文,是经过多年的文化传承,千淘万漉留下来的名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因此,大多数教师高度重视古诗文教学,习惯性花大力气组织教学工作。尽管这样,古诗文的教学效果依然不够理想,部分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不浓,甚至有学生把古诗文看作佶屈聱牙的代名词。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策略,以供同行共勉。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理想、信念、规矩、秩序、思维、智慧等都能通过阅读古诗文作品体会到,古诗文教学自然就承载着传承和发扬文化遗产的重要使命。在初中阶段,古诗文到底要承载什么内容?我们应该怎样正确使用教材?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应该怎样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问题
(一)孤立教授课文
教学中,教师往往以单篇的文言知识教学为主,忽略从初中古诗文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等整体去考虑,导致对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涉及较少,比如在讲《狼》时不能与《聊斋志异》要表达的大主题相结合,窄化、弱化课文主题等。
(二)文本挖掘不深
由于不能很好挖掘文本的深层次内涵,导致出现课堂容量较小、教学设计简单、课堂生成的问题无法及时解决、不能有效延伸等问题。比如在教授《周亚夫军细柳》时不能与《史记》很好结合,把周亚夫的性格与人生轨迹分隔开,无法深入理解人物。
(三)教学定位太窄
大多数教师的课堂能注意到古诗文知识的学习,但对古诗文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智慧等,涉及不多,存在古诗文定位窄化问题。
(四)学生参与受限
由于教师追求逐字逐句的解释,要占用大量时间,课时显得紧张,学生参与受限。教师以问答式、串讲式为主,不能很好训练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二、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策略
(一)加强传统文化传播实现文化传承
古诗文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能陶冶情操,启人智慧。学生学习古诗文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而且可以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思维品质。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能够最清晰最明了地体现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教师应该在对古诗文的教学中继承与发展中国优秀文化。教师可以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着重典故的讲解,深入分析文本来实现文化的传承:
一是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使学生联系日常生活来感悟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到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传统美德。
例如,在学习《陋室铭》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联想自己所居住的房子,找出自己居住房子与刘禹锡的“陋室”相比的优缺点,学生不难发现,自己居住的房子拥有着“丝竹之乱耳”,却没有刘禹锡“陋室”中的“谈笑有鸿儒”。通过学生的自我比较就能体会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深刻含义,更加体会到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态度,学习文人墨客他们洁身自好的传统美德。
二是着重典故的讲解用典是古诗文中常见的写作手法,它的作用在于运用古人古事含蓄隽永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通过典故我们可以一探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发觉作品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在讲解《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时,可以给同学适当普及“后庭花”的含义。《后庭花》被人称为“亡国之音”,是因为《玉树后庭花》的作者是南朝的亡国之君。传说在陈被亡的时候,陈后主还游玩于爱妾之间。因此作者运用“后庭花”的典故来抨击晚唐的统治者,这两句诗也经常被用来批评那些轻视国家形象而过度娱乐的人。这样的重点讲解不仅使学生对于诗歌内容有了详细的了解,并且也传输给学生一种正确的处世观念。
(二)联系著作体系
选入初中课本中的每一篇古诗文作品,要么是某部著作中的节选部分,要么是作者诸多作品中的精华,这些作品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在教授古诗文作品的过程中,应该自然地将教材内容与作品联系起来,在了解著作整体情况的基础上再讲授课文,就能够深入浅出。怎样将课本中的文章与著作体系联系起来呢?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一是从文本到著作。看文章的出处,了解文章的背景,把学生引入文本所承载的文化之中。二是从著作到主题。以作者所处的时代看整本著作的重要意义,力求做到理解深入,切入点准确。三是从作者到读者。建立起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系统,以文本为媒介,让学生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渗透家国情怀
初中的古诗文教学不能只是翻译和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古诗文,把学生引入中华文化的大花园之中,汲取养分,感受精神,受到熏陶和教育。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家国情怀和民族气节,就蕴含在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古诗文佳作之中,只有把古诗文的教学放置在家国情怀之中去学习,学生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人情味。如何才能更好地结合家国情怀这一大主题呢?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一是归类法。把古诗文归为抒怀篇、忠孝篇、自修篇、智慧篇、哲理篇……通过归类让学生体会不同的古诗文的文化魅力。二是延伸法。一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放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当中看,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会有一些与其遥相呼应的作品,可以挖掘出来加以分析,激发学生兴趣。三是引用法。坚持“学为用”的思想,把古诗文的学习和学生的写作、表达结合起来,这样学习古诗文才更有现实意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诗文是我国的文化当中非常有意义的存在。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须准确理解古诗文在中学阶段的重要意义,在做好古诗文定位的基础上,从具体教学问题入手,注重教学策略,兼顾文化传播、著作体系、家国情怀等,古诗文教学就能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席小刚.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初探[J].基础教育论坛,2019.
[2]王松祥.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初探[J].好家长,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