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新卓
黑龙江省绥化市第十中学,黑龙江 绥化 152000
摘要: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渗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对学生日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广大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和创新教学方法,在开展语文教育工作中恰当的渗透核心素养教育,以此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此外,语文课堂教学还需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分析,针对性的开展核心素养教育工作,并以此保证教育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学生核心素养;渗透教育
1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意义
教学改革全面开展以来,我国素质教育便逐渐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教育理念重点推崇基础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语文核心素养教育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语文基础进行夯实,保证学生能够在稳定的语文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学习新知识。这个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语文知识体系产生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能够改变学生的新知识点的“消化”效率,从而促进学生自身更快的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和趣味性。此外,核心素养教育的渗透能够将学科内在的隐藏价值和意义进行渗透,语文知识一方面能够对优秀的文化思想进行传承,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对策
2.1加强思想教育,强化核心素养
教育改革促进了现代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创新,使得语文教育目标逐渐从过去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为主进行了转变。要知道,传统应试教育的教育环境下,教师教授语文知识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学习技巧作为重点,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对学生语文学科的进阶学习十分不利。因此,新教改后的教学模式逐渐弥补了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漏洞,不断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渗透。在现代化教育中,初中语文教育要重点将语文学科的“语言性”与“人文性”并重,并转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知,使学生在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下拥有更好的学习体验。例如,在学习《敬业与乐业》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追述文章的潜在价值,教师便可以在讲课前组织一个“生涯规划教育活动”,让班级内的学生结合自己的职业理想发言,并以此让学生形成对“敬业”和“乐业”的思考,通过这样的形式引导教学工作,不仅有利于学生更透彻的了解文章内容,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职业素养”,有助于其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
2.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可以从根本上影响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出于课程考核的目的,仅仅停留在语文知识层面,对于个人素养的培养有所忽视。因此,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必要途径。从学生主观意愿的角度考虑,学生对于自身成绩的关切程度较高,教师应将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并注重日常检测与评价。
以《史记》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司马迁的宝贵精神,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无关乎严冬酷暑,司马迁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史记》的撰写之中,任何时刻司马迁的手中都有一支笔,心里都有一股顽强的意志。
虽然司马迁也犹豫过,甚至不止一次地陷入沉思,可每当脑海中映出家父临终的场面时,那种期待的眼神将会令司马迁重燃斗志。司马迁的一生都是专注与执着的体现,他用生命创造出了一本世人皆知的辉煌巨著《史记》,从而给人类的文明史增添了光辉的一笔。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宣扬司马迁这种宝贵的品质,并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教育,以此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2.3以理解为要求,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过程
思维是对语言发展的补充和成就,语言的任何过程都需要思维的辅助,以此形成固定的逻辑、规律和习惯,同时还能增添想象和联想能力,让沟通和表达更加清晰、生动和灵活,展现出良好的外在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在课程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在获得理解的同时,拥有完整的思维品质。
比如在学习《散步》这篇课文时,我就会以三种层次递进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思维上的跳跃。第一层,通过初读文章,学生们能轻松发现,本文的主要思想在表达一家四口的亲情关系。第二层,通过品读文章内容,笔者向学生们提出问题:文章的矛盾发生在何处?你体会到什么?在该问题的引导下,部分学生发现,本文还谱写了人性,在儿子和母亲之间,作者最终选择了母亲。第三层,笔者再次提问:作者背着母亲,而儿子又被他的母亲背着,这体现了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发现这其中还蕴含着人类生命发展的循环,在母爱与孝顺之间一代代传递。在此过程中,通过三个阶段的引导,学生学会了由浅入深的思维技巧。
2.4以扩展为提升,关注学生的审美鉴赏创造意识
审美是学习汉语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在汉语文学中,其艺术价值非常鲜明,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生体验、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会评价和创造语言之美。比如在学习《雨的四季》这课时,由于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文字干练、画面感极强,笔者就会让学生先阅读课文3遍,然后将自己阅读的感受进行文字表达,即完成一篇读后感,以此练习学生的赏析和评判能力;而后则要求学生进行一次仿写,运用类似的写作手法,来表现四季的风,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锻炼自身的语言美创造能力,帮助他们积累更多的写作技巧,逐步掌握文字创作的能力。
2.5锻炼学生语文学习的意志
2.5.1拥有目标
语文学习的意志是以某一明确目的为基础而产生的,此外,自觉性则是明确认知的重要体现,它是行动的指挥官。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三方面问题,即:为何要学,该如何学以及经过一学期学习后可以达到什么高度。此后,学生将会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思考,教师以学生的思考结果为依据具有针对性地布置任务。
2.5.2直面困难的信心
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难度,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类问题,此时,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与同学们一起面对问题。此时,学生将会在教师的陪同下一同前进,这不仅可以将疑惑解决,还可以提升同学们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与信心。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的问题得以解决,此时学生的信心倍增,而这正是培养学生学习意志的关键所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开展的教育工作,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要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不能急于求成。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更需要加强对语文素材的研究和探索,通过对核心素养的全面探索,深入贯彻和推进语文教育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为学生综合素质和成长发展提供更为显著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明.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生核心素养教育[J].情感读本,2018,34(12):35.
[2]易省林.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分析[J].新课程·中旬,2018,25(1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