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阅读心理学考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发表时间:2020/9/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8期   作者:刘雁平
[导读]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是处于并行发展的状态。
        刘雁平
        山西省忻州市康乐小学, 山西 忻州 034000
        摘要: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是处于并行发展的状态。不同的年龄阶段会出现不同特点的阅读方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心理学特点。这也是因为阅读心理学中的理论基础是适合各种文字,阅读心理学的理论可以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基础。本文以阅读心理学考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研究重点,在分析阅读心理学考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使得阅读心理学更好的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中,旨在为实际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阅读心理学考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1 阅读心理学
        所谓阅读心理学,主要是指学生在阅读进行过程中头脑发生的一系列思想活动,包括学生阅读的模式、词句的理解、篇章结构的分析、感悟的实践意义以及内心情感的变化等,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影响下的心理学探究过程。小学是学生个人思想价值初步发展的基础时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从心理学方向出发,不仅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对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合理应用阅读心理学来构建阅读课堂,为发展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做充分的准备。
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指在小学中的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包括阅读教学内容和阅读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合宜的教学内容是有效课堂的首要特质。合适的教学,教学内容必须相对集中。阅读教学内容主要表现为这篇课文“教什么”。小学阅读教学内容的本质,是在具体的阅读教学情境下的某一个、某一组或某一班的学生“实际上需要教什么”、“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小学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根据学情,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确定学生最需要、最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
3 阅读心理学考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意义
        有效的运用阅读心理学相关研究结论是能促进课堂的有效性的,越是合理有效的运用相关阅读心理学研究结论,越是能成为一堂优秀的好课。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要了解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一般的阅读心理过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而不是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优秀的教师也开始意识到阅读心理学的相关研究结论,并且合理的运用它们。比如说,小学生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接受的知识也是从具体的、形象的向概括性的、抽象性的过渡。小学生更容易接受一些具体的、形象的事物,而对于概括性的,抽象的要到高年级甚至初中才能被他们所接受。在小学阶段,教师多用一些插图,用学生明白的语言,即通常说的“弯下腰来”教小朋友。注意到学生的某些知识,或者学习的某些策略是不能自发的进行迁移的,需要老师指导,他们才能有效运用。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还有很多事物没有见过,没有体会过,是无法感受到其中的情感的。而无法感受到其中的情感的时候,就无法理解文本,体会到文本的深层含义。这些都是符合阅读心理学的相关结论的,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表明多适时适度的运用心理学相关研究结论,是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的。
4 以阅读心理学考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4.1 改革课堂模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开展阅读心理学的主要意图就是便于教师观察学生心理活动以展开有针对性的高效教学,也是素质化教育时代下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良好体现。

从我国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部分教师课堂机械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封闭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思想的延伸,阻碍其阅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当今小学语文教学追求学生主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教师要摒弃上述传统观念的束缚,及时开拓自身教学视野,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将阅读心理学合理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观念。例如在学习课文《鞋匠的儿子》时,有的学生认为林肯谦虚严谨的态度是文章主题,有的同学则认为本文内容主要强调了不忘本心等等,这时教师不要加以答案约束,尊重每位学生的不同看法,并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加以鼓励,慢慢探索得到文章最适主题。
4.2 加强文本深度剖析,加深学生词句理解
        词句的深度理解是阅读心理学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学生掌握文章大致脉络的重要前提。语文作为一门依赖于文本分析展开的基础性学科,对学生的文本理解与分析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而小学又是培养学生上述能力的基础时期,需要教师从文本解读入手来逐步应用阅读心理这一教学方法。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重视对文中内容的深度剖析,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便于观察学生心理活动,从而制定合适的对策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诗词《秋思》时,教师可以分为三部分来进行文章深度讲解。其一充分交代诗人的写作特色与身世背景:迷恋杜甫的晚唐诗人,写作作风格由盛唐的雄浑浪漫转为写实;其二分析创作背景与诗词含义:洛阳秋风吹起引发游子在外的深切思念之情;其三是该诗的现实意义:在消息不通达的封建社会,诗人从及其平常的小事中提炼出长期客居异地的人独特情感,引发后人每每读到都感同深受的情感。通过这样将文章层层分析,加强学生理解深度,发展期阅读心理教学中的词句理解能力。
4.3 创造合理阅读情境,培养学生情感基础
        舒适良好的阅读情境是激发学生阅读情趣、建立情感基础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心理学与阅读有效融合的有效手段。在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一大批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应运而生,其中微课凭借其操作简单、效果明显的教学特点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青睐。小学时期学生过于贪玩好动,难免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可以利用微课视频提前将文本枯燥的内容加工整理成生动形象的动画或视频,课上提前展示给学生首先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习兴趣,随后合理引导学生融入创造的情境当中,实现情感与文本的交融,加深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例如在《秋思》的讲解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加以适当音乐为学生创造出由秋意引发的思乡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情。
4.4 注重心理学理论的延伸,丰富教学内容
        将心理学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基础教育的一大突破,也是基于学生主体地位来提高其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引入心理学相关理论,既是阅读教学实践中的重要进步,又为课堂增添活力,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但基于阅读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发展尚不成熟的现状,教师在初步应用时难免会存在理解偏差造成的失误。因此,教师要保持积极的教学心态不断摸索创新,及时拓展心理学相关理论并将其融入到阅读中,丰富教学内容。另外,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实际沟通,在交流中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活动,发现该阶段学生独特的思想行为偏向,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提高阅读心理教学质量。
5 结论
        阅读心理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文章实际案例分析,教师在充分了解阅读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基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将其应用进教学中,在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此种方法值得教学探究。

参考文献:
        [1]胡稚媛.以阅读心理学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7(01).
        [2]任丽芳.儿童心理学在小学初段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建设,2017(26):14-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