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晓燕
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 215200
摘要:初中地理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涵括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现代化教学要以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了解为主。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运用现代化的教学策略来培养人才。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这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促使初中地理的课堂变得丰富和活跃起来。然而,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情境创设,仍然是教师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策略;情境创设
现代教育变革,注重人才的培养,一味灌输、一言堂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符合培养人才的要求。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顺应这些要求,初中地理教学也做了一些调整。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地理学习要以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为主。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运用现代化的教学策略来进行教学。而情境教学能够符合这一要求,它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也就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重视。
一.现状分析
初中地理是一门文理科性质兼具的学科,它涵括的学科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学习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这表明学生的学习最终要回归到生活中去,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主动在教学中去创设情境。
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形成,个性开始彰显,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是他们的专注力持续时间短。而创设情境教学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这不仅可以促使他们在“做”中去学习地理知识,还可以让他们在各种情境中去理解地理知识,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策略探讨
1.贯穿始终创设情境
有些教师只是在教学导入环节创设情境,在授课过程中则很少涉及或者完全没有情境创设。很多教师会在上新课之前,把本堂课所需要的教学材料及信息准备好,上新课时,通过播放图片、视频、音乐等方式来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们学习本节地理知识的兴趣,这样促使他们带着强烈的学习欲望,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去。也正是这样,很多教师就认为,学生们在这个环节有了兴趣,后面的环节就不需要再创设情境,所以后面的教学又回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去了。比如,有位教师在教授《印度》的内容之前,准备好一些关于印度的美食、服饰、旅游景点的图片,并配了一个有印度特色的音乐来创设情境。刚开始时,这样的导入的确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但是,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以自己的讲授为主,没有联系到开头创设的情境,很多学生降低了兴趣,这也就致使他们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渐渐变得被动起来。
事实上,情境教学作为一种理念被倡导时,并没有规定它只适用于某个环节。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教师存在观念上的认知错误。然而,情境教学不仅只适用于课堂导入环节,在授课过程中、课堂活动中、布置作业的环节都可以运用它。分阶段的创设,让“情境教学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更有利于教师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激发、调动、维持学生们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实践活动。”[1]例如在学习“合理利用每寸土地”时,可以在活动阶段设计一个情境。具体如:活动主题是“探寻土地开发中的不合理现象”。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承包一块土地,分别进行种植业、畜牧业、工业、城市建设四种不同的生产活动。假设每块土地都被利用得很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小组的人口开始增多,设计问题1:土地是否随时间推移而不断扩大?问题2:人口不断增加,需要更多住房、粮食,可利用的土地减少,该怎么办呢?问题3:土地在利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哪些问题?该怎么解决?通过这样的方式取得的教学效果明显要比传统的教学更好,而且这样的方式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更愿意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
2.因课而异创设情境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教师在公开课上创设情境的次数居多,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却很少涉及。这样会导致课上,学生会出现两种反应。对公开课上那些富有幽默的语言、图片、音乐等简单形式会很感兴趣,而对合作探究、小组活动等复杂形式的兴趣度不高,再加上这种形式也很少在平时的课上涉及,所以一旦教师创设这种复杂形式的情境,学生不能很快适应,也无法很快完成学习任务,使得学习效果很差。因此,教师平时也应该创设因课而异的教学情境,明确创设情境也是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而不是为公开课服务。所以创设情境一定要根据所学的内容来,在上课之前,围绕教学重难点,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材料,再将教学资源加以整合,以达到因课而异创设情境的目的。
3.因生而异创设情境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结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创设具有发展性的情境,以“利于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间的互相合作。”[2]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在课堂上“动”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学习地理知识的内驱力。例如,在学习“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创设情境。根据学生之间的层次差异,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扮演普通市民、农民伯伯、企业老总、政府官员四种角色,商讨在各自领域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对策。可以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层次差异,来创设不同层级的学习活动。问题①:假设你是一名该地区的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你有哪些节约用水的好方法?问题②:假设你是一名农民伯伯,在农业生产中怎样减少水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对策有哪些?问题③:假设你是一名造纸厂的企业老总,思考一下造纸厂该如何合理布局?污水该如何处理?节水措施有哪些?问题④:为保护该地水资源,政府官员应该怎么做?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小组讨论,逐层的解决这些问题。以这样的方式来创设情境,可以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还能加深他们对课堂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
4.多种方式创设情境
除了前面存在的两点问题,笔者发现,有的教师认为情境教学就是放幻灯片,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形式,忽略它的作用。这反映出,一些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情境教学的含义,对它存在狭窄、肤浅的认识。不可否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创设的确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对于初中地理这样的学科来说,通过图画、视频来展示画面,学生更容易形成一个直观的认识。但是,情境教学除了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之外,还可以以问题、语言、活动等方式来进行创设。
现代教育虽然离不开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是,并非只有运用它才可以创设情境。播放幻灯片只是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的一种形式,运用多媒体也只是让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而不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所以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错误认知。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或者再结合其他方式来创设情境,这样或许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学习“我国气候复杂多样”这一节内容时,首先在课件上用不同颜色来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并显出它们的名称,然后让学生扮演“旅游者”,把他们分成五个小组,五个小组旅游的城市有:北京、上海、海口、乌鲁木齐、拉萨,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到这五个地方旅游需要带什么必备物品。这样不仅把本节内容的教学重难点具体化到了这个活动中,还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体现出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要求。
结语:
创设情境教学强调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更认真、高效地进行学习。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学习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这表明学生的学习最终要回归到生活中去,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主动在教学中去创设情境。本文从四个方面作了具体的探讨,来说明如何创设情境,并举了一些实例,希望对初中地理情境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谢祖琴.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情景创设[J].读书文摘,2016,(25):335.
[2]吴金花.初中地理教学情景创设之我见[J].大观周刊,2011,(51):212-21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