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育人在德育课程一体化中的作用 --以小学德法与语文学科为例

发表时间:2020/9/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8期   作者:魏晶晶
[导读] 语文学科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是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
        魏晶晶
        南京市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

        摘要:语文学科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是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通过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概念的认知能力会有所提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思维意识会受到学习内容的影响。德育课程一体化中,德法与语文学科的结合,能够丰富德育教育中的可应用内容。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提升,也会为道德思维能力成长带来积极影响。基于此,本文展开探讨。
        关键词:德育课程一体化;小学语文教学;作用探讨
        引言:德育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学生的人生经历中,小学生活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社会性群体生活,小学阶段的时间相对较长,学生能够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交往,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在这一阶段中属于一种稳定的社会关系。因此,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基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能力的黄金时期。通过德育课程一体化,德育教育与具体的学科教育结合,能够起到双向促进作用,教师尤其要重视语文学科与德育的融合。
        一、充分挖掘课本内容,展开德育引导
        在现阶段,各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选择的教学内容都体现出多样化与丰富性。教师要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深度的挖掘,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产生相应的道德认知,逐渐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
        例如,教师可以在古诗文教学中,对其中含有的我国传统道德观念进行挖掘,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古诗文作者的生平事迹、思想等,对于传统的道德观念产生明确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小学德育的体系与重点,就这一问题,语文教师可以与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展开教学探讨,寻找到重点道德引导与语文课本内容相符合的部分。为了强化教学的效果,同样,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也要来认真地研究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在教学中应用学生已经掌握的语文认识,展开相应的德育引导[3]。
        二、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美育引导学生道德认知能力提升
        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中,涉及审美观念培养的学科包括语文、音乐与美术。语文课程是重要的基础课程,课时数量较多,师生之间较为熟悉。应用语文课程对学生展开美育引导,可以起到比较好的效果。美育与德育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在美育中学生的审美认知与感受能力会得到提升,这会使得学生对自我的要求更高,对外界事物的细节更加关注。
        教师往往未能够重视美育与德育之间的联系,这是由于美育与德育的直接目标是有所区别的,事实上引导的手段较为相近。语文教师需要从小学生德育体系中选择与美育相关的主题,引导学生从感受的角度体验一种情感美。

例如,在有关于爱国主义的课内外文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体验到情感美,提升自我的情感认知能力。在这种情感美的感召下,学生也会从自身产生出一种情感的需求,进而就会模拟爱国主义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思考与体验,久而久之,会产生从自我情感需求引发的爱国主义精神[2]。
        三、通过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
        对于一种观念的认识,需要应用明确的语言进行表达。如果学生不能应用表达的方式,清晰地说明自己的观念,就说明这种观念尚且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中,不是一种理性地认识。同样,学生认识的道德观念,也要通过语言进行表达,语言表达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整理以及与外界沟通的过程,对于梳理自我的道德观念,阐述自己对道德行为的看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教师对课本中的道德内容进行挖掘,并且引导学生思考之后,要继续要求学生应用语言表达的形式,明确的说明自己的道德认识。可以应用小组探讨的模式,要求班级中的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道德的认识的语言交流探讨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整理自我的道德思维认识,产生明确的道德认知。
        四、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提升
        在小学阶段的学科育人德育一体化中,最终的引导落点要体现在学生的道德实践行为中。然而,在语文的课堂中,教师是无法对多数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进行监督与引导的,要应用适当的方式,使得学生对自我行为产生道德约束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从“吾日三省吾身”出发,要求学生应用日记的形式,对自我每天的道德训练以及道德行为实践状况进行记录。写日记本身就是对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训练,通过对学生记录内容的观看,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状况,并就此提出建议。同时,在征求学生允许之后,这些日记内容同样可以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3]。
        结束语: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为了进一步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还应渗透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郭晓光. 例谈德育课程一体化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 000(023):28.
        [2]张志勇. 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创新[J]. 现代教育, 2017(11):1-1.
        [3]张润清.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 新课程学习, 2013(3):1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