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20/9/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8期   作者:虎贤昌
[导读]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
        虎贤昌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靖安镇碧凹小学  云南   昭通  657005
        摘 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社会和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不仅关系到政治教师,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基于此,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诸多优势,既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最佳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心理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因材施教等。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以身作则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教师应该明确自己作为促进者、鼓励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性和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基于此,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学生们会以老师为榜样。老师的眼睛和语言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使用鼓励性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创造和谐、活泼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要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培养自己的自我调节能力。教师不应该在课堂上发脾气或消极地工作。他们应该真诚地接受学生并与他们建立关系。要以身作则,用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感染学生,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赖于教师和家长的帮助,而且有赖于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老师只教他们钓鱼的作用,家长不能为学生吸收所有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使他们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评价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尽量使用鼓励和引导语言。例如,“你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新想法。你可以写下来。”“别担心。说慢点。”等等。这些话给了学生肯定和支持,培养了他们在课堂上说话的勇气,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此外,教师在批改作业和试卷方面也不能太严格。对于写得好的作业和试卷,教师可以奖励一朵小红花来鼓励和肯定学生。如果学生没有按时的完成作业,教师首先要明确为什么没有完成作业,坚决不能用暴力或冷暴力行为对待学生的错误。相反,应该耐心地陪着学生分析作业或试卷,找出错误的根源,加强相关知识的评分,下次尽量犯同样的错误。这样既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又能使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下一个问题。


三、培养学生相互学习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当今社会,很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很少参与集体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进行合理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区分学生群体,不断优化学习目标,开展小组合作与教师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同时,探索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一个思维过程,但不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他可以组织学生就“我粗心做一些简单的数学题该怎么办”的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以及“我能在数学研究中提升到下一个层次的技能是什么?”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课堂上自由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它也是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四、课后与学生沟通,配合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活动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也体现在日常的课外学习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如学生课后表现、作业、与其他学生的互动等。学生的课外表现是学生个性和学习情境的再现。教师在学生的作业中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学生的阶段性。只有全班团结一致,共同成长,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课堂互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积极与有严重心理变化或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交流。谈心谈话的内容不仅限于学习,还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课后老师可以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在家的日常生活,也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和表现,减少老师与家长之间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建立良好的学校与家长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
五、运用课堂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好孩子吹牛”。学生们非常重视老师的评价。有时老师不经意的表扬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尤其是那些胆小、缺乏自信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鼓励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教师对学生的关心、鼓励和期望会使学生感到友好、快乐和兴奋,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当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时,热爱老师和学习往往成为一种学习动机。在数学课堂上,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要求。特别是对于后进生,更要给他们一个诚恳肯定不是十全十美的答案,并从后进生身上找到一些“闪光点”,让学生能以老师为朋友的心理,真诚地听取老师的建议,从老师的建议中,找到自信。这样的课堂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结束语:
        简言之,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学到知识,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乔瑞峰,陈凤娥.小学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22.
[2] 张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书育人,2019(13):33.
[3] 陈芳玲.小学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管窥[J].教书育人,2017(13):34.
[4] 王秀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07):143+1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