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9/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8期   作者:彭爱华
[导读] 教学活动培养具有创造性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数学人才
        彭爱华
        新化县第十二中学,湖南 新化417600
        摘要:教学活动培养具有创造性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数学人才,这是数学教师目前的重要教学任务。而教师要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就需要从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及其数学学习实情出发,构建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意识、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高效课堂,引导学生学会站在创造性思维的角度,学习重要的数学知识,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本文从关于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概要分析、中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这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学数学;创造性思维;策略
思维训练实际上是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它旨在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以满足数学学科对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帮助学生渐渐形成个人的数学思考方式,提升其数学思维能力,学会通过有效的思考,寻找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因此,本文主要立足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这一教学目的,探讨中学数学教师如何展开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
        一、关于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概要分析
新课程标准已经对学生提出了“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要求,教师应贯彻落实并完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创新创造意识的引导之下,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地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而中学数学教师有意识地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一方面可以塑造学生的创新想象力,使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甚至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形成个人的数学学习方式。因此,中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合理根据教材内容,展开行之有效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让学生既可以有条理地表达个人的数学想法,又可创造性地提出个人的解题方法,有利于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数学学习能力。
        二、中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引导学生创新解题方法
在以往的数学课上,不少教师过多地参考教材里给出的解题方法,这无疑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因此,在新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引之下,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在数学解题的学习环节中,学会提出与其他人不同的解题方法,让个人的数学解题方法更加新颖,甚至让人眼前一亮,摆脱教材中固有解题思维的束缚。为此,教师要积极鼓励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主开拓解题思路,或者与其他同学讨论各种可行的数学解题方法。例如在人教版教材的《梯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给出已知梯形ABCD,同时给出已知条件:(1)AD∥BC;(2)AB=CD;(3)E和F分别是梯形中AD和BC这两条边的中点;(4)BA和CD这两条边的延长线FE相交于点G。根据这些条件,要求学生求证说明∠BGF与∠CGF相等。为了锻炼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地探索教材解题方法以外的新颖解题方法,比如可利用分割图的方法,思考如何创造性地解题。


(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中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能力、观察能力是否深刻,这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会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数学教师可从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让学生学会去观察数学问题,然后对数学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尝试挖掘数学问题中隐含的有效条件。比如在《对数函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求解值时,教师可鼓励学生摆脱定势思维的束缚,学会找出该算式隐含的条件。例如有的学生抓住lgtan45°=0这个隐含的条件,将其作为解决该算式的突破口,则可更容易地解决数学问题,同时也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借助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展开中学数学创造性思维训练,其教学价值是值得肯定的。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具有趣味性或者直观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自主融入到活跃的数学教学氛围之中,主动展开创造性的独立思考。比如,教师可播放小狗吃骨头的有趣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数学知识原理。基于此,教师可鼓励学生在动手操作的环节中,尝试通过其他方法,展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数学原理。教师还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或者附近公园广场等空间里寻找可以证实该数学原理的方法。这有利于让学生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还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生活意义与运用价值,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
(四)适当组织开展课堂实践活动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四个基本部分,它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相对与数学建模而言,其无疑更能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性思维,如果说前者尚属于“纸上谈兵”,则后者就是“真刀实枪”的解决问题了。教材的每一章后都设置有数学活动,这些都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很好的载体,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未能充分利用。笔者认为,对于这些教材上的活动,在客观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尽量抽出时间,准备好相关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完成,这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五)引导学生建模
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必由途径,是真正“学以致用”的必要前提。在新课标中,模型思维被作为中学阶段的核心素养要素之一,足见其重要地位。根据课标中的叙述,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处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由于实际问题是灵活多变的,所以数学建模离不开创造性思维,而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则是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而有效的。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数学建模,多引进一些典型的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的思维经历建模过程。
        三、结语
总之,中学数学教师要完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一重要教学任务,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寻找新颖的解题方法、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依托信息技术展开创造性思维训练等等途径,实现创造性思维培养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廖海洋.高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7):43.
[2]朱文清.浅论高中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活跃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9(16):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