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华
湖北省京山市坪坝镇初级中学
摘要:随着新教学课程及教学制度的改革,设计标志性的教学结构和方式成了关键性的问题所在。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讲,也进行了生活化理念引入要求,毋庸置疑本身道德与法治来源于生活,也需要在课堂上有生活化的导入。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学生学习道德素质和法治理念的重要科目,也是学生提升思想教育的重要阶段,生活气息走进教学更有效学生地灵活运用。
关键词:生活化理念;初中《道德与法治》
正文:生活化教学是指将教材内容的逻辑教育和生活化的理念充分结合起来,一方面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的同时,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运用能力和应变能力。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一门实用且有实际意义的学科,更是学生了解社会的基础学习;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学习社会知识,同时更要进行生活化的指导,让学生更有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更好地接受思想品质及道德法治的教育,下面就生活化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应用提出几方面的探讨和分析: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现状
1、1教学方式流于形式
道德法治的教学形式从现实意义来说,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现实生活与教材内容存在一定的区别,更多在于教材内容的优化性强;另一方面知识教育和真实生活缺少一些紧密性,部分教师在进行联系教育时也是流于形式,学生的感触和想法不够深刻,这也是道德与法治学习中课堂氛围差的原因。
当然,在学科教育上,道德与法治的属于初中学习的小科,部分学校和教师不够重视教学方式,认为学生的学习内容较简单且易懂,相应地在课程要求上没有过多的留意和关心;另外就部分教师在备课方面也是简单化没有重点性的注意方面,学生就此也会放松学习,这也是造成教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差的重要原因。
1、2缺乏有效的学情分析
众所周知,道德与法治来源于生活当然也要回归生活,在教学方面的体现就是将教学内容生活理念化的指导,但是就学生和教师的定位缺乏明确的定向或学情分析。首先就教师而言,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突出不明显,本身教师经验丰富,学生相对来讲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实践上都较差,而道德与法治更是一种思想和道德教育的综合,更是深层次的价值观教学;然而就传统教育下部分教师不能就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和性格特征进行有效的了解,因而在教学策略的设计上不能有效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就学生而言,现今学生存在早熟现象,就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社会问题等有了解,但是存在多数的错误认知;而且现阶段学生的叛逆较强,对自身是学生的身份没有得到明确,一方面在学习上有叛逆心理,不爱学习,另一方面就心理和生理上的问题,不想接受学习和学校的管束。总之,学生的思想意识弱,错误认识较多。
二、生活化理念引进《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
2、1生活化导入教学,让教学课堂更有趣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往往容易出神、不集中,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学课堂的氛围低沉,当然也因为学生的心理等不重视学习的原因,所以说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有效有趣的引导学生产生兴趣,这才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
就传统教育中,部分教师大多采取开门见山式的直接授课形式,一方面没有新意,学生提不上兴趣学习,另一方面教学目标也不能有效地完成,而就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教师就需要通过生活化的导入教学,以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有兴趣并吸引学生展开学习,才能够让课堂活灵活现。
例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中《友谊与成长同行》的学习,这也是学生现阶段下比较敏感的话题,学生在青春期阶段就心里的秘密和快乐的事不懂得倾诉和分享,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学习的困扰。教师可以以多样的方式进行学生课堂学习的导入,比如在此课学习时,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导入,讲述关于生活中友情的故事,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也会带入心情或情绪进而走进课堂的教学,而且学生会就教师讲述的故事进行生活的场景的想象,自然带入课堂氛围中,当然从另一角度看这也是将学生疏导思想情感的体现,不仅做到了学生生活化的导入,也能带给学生心理上的调节。
2、2生活化情景导入,让课堂更有真实性
情景式的教学是学生比较喜欢也比较有效的方法,就《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更需要情景化的导入让课堂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在进行课堂学习时,往往不能带入身心投入教材内容或者教学问题中;所谓生活化情景导入,就是需要教师在教材内容下结合生活实际的场景,让学生参与其中产生共鸣,让学生在模拟中有真实情感的带入,让教学质量更高。
例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中《生活需要法律》的学习,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基础上设置模拟关于生活中的实景,将场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比如就此课的学习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放映关于‘成年人故意伤害未成年人’的视频,在视频的播放中,教师可以进行暂停提问的形式,给定学生这一场景并问道:“大家觉得这个成年人的行为是否正确?是否应该接受法律的制裁?”,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自然会进行场景的想象,学生也会进行讨论想法,进行也会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不仅达到了教学的目标,而且给学生一种真实的体验,学生也会更喜欢道德与法治课程。
2、3生活化练习,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学习最终还在于练习的熟能生巧,道德与法治教学也不例外。当然,在传统教学下教师大多会采取题海战术,让学生进行练习册及资料的学习做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让学生望而却步,不仅学生不愿意做题,而且题目的练习也没有较好的效果,所以说教师要进行生活化的有效练习,摒弃千篇一律的直接练习,让练习内容和学习内容结合进行专项训练,提升学生更强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进行《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就学校的规则进行为例,每天的值日是否有值日表,在校园会不会乱扔垃圾;之后教师可以再引入社会生活中的例子,问学生“如果公共场所没有秩序,公交车不排队”等,尝试让学生进行更多的实践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自觉意识,立足自身的行为,并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结束语:综上所述,生活化理念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必不可少,教师要进行生活化的课前导入,让学生有兴趣进行教学的学习;另外,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生活场景的创设,让学生带入真实情感更好地理解知识;当然就课后的练习也同样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的练习,提升学生的实际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婷婷.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用[J].新课程(中学),2019(03):115.
[2]付彩霞.浅谈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0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