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翠莲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碧桂园小学 513100
摘要: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对于贪玩好动的小学生而言,若想让他们对数学学习感兴趣,关键就要让数学变得“好玩”,在“玩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数学好玩;数学之彩;数学之魅;数学之趣
数学对于部分小学生来说是抽象的、枯燥的、深奥的,随着年级的递增,部分班级的学生逃避、远离数学的迹象呈上升趋势。前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相说:“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3]在致力于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和学习技能,更要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同时也要关注过程和方法的渗透,而且,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让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让学习过程变得“轻松”,让数学学习越来越“好玩”,让学生越来越“好(hào)玩”数学,在“玩”数学的过程中促进核心素养的提高。
一、联系生活促“玩”,感受数学之“彩”
吴正宪老师说过: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处处充满着美。[2]而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能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还能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带领孩子们走进充满智慧魅力的数学乐园,尽情领略、享受数学中的美。
例如,我让学生以“身边的数学”为主题,寻找身边熟知的数学知识,利用课前三分钟展示,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只会在网上查找、报纸上查找到数学信息,例如,数学名人故事、趣味数学题、数学家轶事等,慢慢地,学生会发现原来身边也有很多有趣的数学知识,例如,茶叶筒(体积)、奶茶中的学问(比的知识),路边一排排的灯柱(植树问题),股票图(折线统计图)等等,一段时间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信息越来越多,而且内容多样,有身边的数学趣事、生活中的小调查等,让学生记录好每天课前分享的内容,定期汇集成本《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趣味本》,并在学期末评出“搜集小能手”。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在此基础上,把范围扩展到“金牌小讲师”、“数学小课题研究”?等可以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发展创造思维。这样,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可亲可近”。
二、动手实践导“玩”,体验数学之“魅”
学生动手实践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数学学科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数学知识的抽象化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实践操作可以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基于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满足小学生好动的心理,让学生从做中去发现、去探索新知,提高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的魅力。
(一)创设情境,体验简约之“魅”
小学生年纪小,他们对自己身边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会更有亲切感、亲近感,更利于打开他们思维的闸门。在教学中,若能让学生在熟悉而又感兴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学习效果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例如,四年级的《数学好玩——优化》一课,在探究“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的环节中,创设“我是小厨师”的情境:“小厨师们,开始烙饼了,请拿出3块大饼(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动手“烙一烙”(一人烙饼,一人记录,一人算时间,一人汇报。)你们得快点,我可等着你们的劳动成果呢。”经过观察,对比和讨论,得出了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和最少用时(交叉烙)。接着推导出烙奇数张饼的最佳方法和最少用时。
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探究了烙单数饼所需的时间,一个简单的情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探究、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到优化带来的简约之魅。
(二)提供机会,体验价值之“魅”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1]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教材,挖掘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发现,在操作中领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确定起跑线”是一节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掌握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但在理解上还是比较抽象的。在教学时,我把学生带到了操场,跟他们上了一节有趣的“体育课”。首先,让几个学生进行100米赛跑,顺利完成后,在同一起跑线上再进行200米赛跑(有两个弯道的跑道),这时,学生中响起了不同意见:“老师,这样不公平,外圈的跑道要比内圈的跑道长,在外圈的同学肯定吃亏。”“是啊,在内圈的同学划算,跑的路程没那么远。”我顺势利导:“那怎么办?”有学生说:“比赛的同学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外圈同学的位置要向前移。”“向前移多少距离呢?”这时,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的办法,很快得出:“求出相邻跑道长度的差,由于跑道其中两边是相等的直道,只求出两个弯道即圆的周长差就可以了。”于是,孩子们纷纷行动起来,有用软尺量直径的,有埋头计算的, 有的小组积极邀请老师加入,氛围是那么的愉悦和谐。
这一次的实践活动并没有因为课堂的结束而结束,而是把他延伸到课外,当学校开展运动会前夕,我让班里的学生负责了这次校运会跑道的设计,当孩子们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时,表现出来的那种喜悦感、自豪感和成就感是那样的明显!学生在经历这段“奇妙旅程”中,把自己和数学融为一体,在欢乐中不知不觉掌握数学知识,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了数学问题,深刻体验数学价值之“魅”。
三、课后游戏续“玩”,享受数学之“趣”
游戏教学是非常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课后游戏相融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还能增加小学数学学科的趣味性、形象性,进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
在学生经历了“玩”数学的历程后,贴合学生的实际,设计有针对性的数学游戏,让学生课后接着“玩”,继续享受数学之趣。我设计的游戏是放在下课前三分钟,而每一个游戏都融合对整节课知识的综合运用,既有回顾的作用,又有激趣的效果。
给学生一个好玩的数学课堂,让他们玩好数学,使之在数学的天地里学数学,在学习中不断体验数学的魅力;使之走出数学的天地学数学,在学习中不断感悟数学的魅力。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之旅将越来越宽、越来越远......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引用前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相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