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龙海
贵州省六枝特区第十一小学553400
摘要: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角度,分析了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学生图形能力培养的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课堂教学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图形与几何越发重要,因此,对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学生图形能力培养德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激发图形内驱力
在数学教学中,显性学力一般是指知识与技能等可视的外在内容,而隐性学力一般是指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夯实学生的隐性学力,首先就要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驱力。朱永新教授说:“显性学力是看你跑得快不快,而隐性学力则是关注你跑得远不远。”有了内驱力,学生就能自主、能动地进行思考、探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内驱力是学生学力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是一种推动性的学力,具有持久的效能。
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为了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内驱力,笔者设置了四个层面的'铺地砖'活动,四个活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其中,前一个数学活动是后一个数学活动的基础,后一个数学活动是前一个数学活动的发展和提升,每一个数学活动都积极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和探究。通过“铺地砖"活动,学生深刻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水平、已有知识基础、学习需求等都会影响数学学习效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内驱力,关键是确定教学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动力,为学生数学学力的生长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图形探究力
思考力和探究力是学生数学隐性学力的关键,是一种基础的学力。发展学生的探究力,关键是要让学生从“学会”转向“会学”,这就是要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品质,让学生从低阶学习走向高阶学习。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赋予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时空,而且要对学生的数学思考、探究进行指导。培养学生隐性学力,教师的支持、鼓励十分重要。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笔者发现许多学生能根据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类比猜想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即V=Sh,而如何引导学生对圆柱的体积公式从合情推理向演绎推理过渡,是笔者的主要教学着力点。在教学中,笔者对学生的逻辑演绎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复习‘圆的面积”的推过程。根据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用白纸自己制作成圆柱,再将圆柱体剪开,得到2个圆和1个长方形。在观察、比较中,学生认识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周长,长方体的宽就是圆柱的高。圆的面积成为学生探究圆柱体积的基础,让学生对圆柱体积的认知不再仅仅停留在合情猜想的层面,而是有了严密、逻辑的演绎论证,形成了学生的理性认知。
三、培植图形意志力
意志力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根本保障。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许多学生不是缺乏内驱力、探究力,而是缺乏意志力。缺乏意志力,学生就会打退堂鼓,学生的数学学习就容易半途而废,这不利于学生隐性学力的发展。学习不应是心血来潮,而需要坚持努力,它是一项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脑力劳动。因此,培植学生的意志力,是发展学生隐性学力的重要方面。
学生的意志力,不仅表现为对数学学习的锲而不舍,还表现为对思考、探究方向的及时调整。如果在数学思考、探究中钻牛角尖,那这种意志力无疑问是南辕北辙。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不等高、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和圆锥容器,学生纷纷选择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和圆锥容器来进行研究。刚开始时,学生用沙子做实验,结果有学生往圆锥容器装满沙子后倒入圆柱容器,倒了三次之后圆柱容器还没装满。为什么呢?在反思中学生认识到,沙子颗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大,因而误差也就比较大。为了让实验更精准一些,学生将沙子改成了水,实验精准度大大提高。有学生将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和圆锥容器分别浸没到水中,然后比较溢出的水的体积;有学生将圆锥容器装满水倒入圆柱容器,还有学生将圆柱容器装满水倒入圆锥容器....一次次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倍数关系,让学生不断反思、优化。
四、塑造几何思维力
在概率与统计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可采用几何直观教学手段,通过图形直观、符号直观的形式让学生利用直条数轴中的“移多补少'深入感知平均数意义。将参差不齐的数据有效整合为一组同样大小数字的数据框架,即平均数,引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用具体的字母、数字或人来描述数学问题,在“移一移”的同时操作如何将数字移成相同大小,从而深入理解平均数字意义,正确计算相关概率。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一课学习过程中,为促进学生在课堂参与中了解平均数意义,教师可创设趣味性主题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如以“套圈游戏”为主题:班级男生同学结伴去玩套圈游戏,用课件展示其套圈统计图例,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来交流如何计算平均每位男生的套圈个数。学生根据课件中的统计图进行移动、补充的操作,把最大的套圈数据移动到小的套圈数据中,直到每组套圈数据相同为止。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巡视指导,让学生完成计算后汇报解题方法。学生在交流互动、独立探索中寻求各种方法进行平均数求解,而教师通过直观演示与合理引导,可以为学生掌握平均数意义提供形象支撑,体验形成并解决知识的过程。
结论: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学科中部分知识有一定几何价值,教师要根据学情适当开展几何直观教学,让学生在直观体验、知识探索中参与学习。在反思循环、动手实践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依托几何直观来渗透数学意识与空间观念,有助于提升学生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袁鸣.应用数学知识,发展核心素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9(22):33-34.
[2]高惠英.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复习课中的应用[J].数学教学通讯,2019(22):38-39.
[3]倪建新.基于任务驱动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长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4):157.
[4]孙慧琴.发展几何空间 构建抽象认知——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数学复习课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9):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