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9/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8期   作者:杨文忠
[导读] 小学教育是基石,也是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自己思维的最佳时期
        杨文忠
        贵州省锦屏县固本乡培亮小学,贵州  锦屏      556703
        摘要:小学教育是基石,也是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自己思维的最佳时期。“主题图”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样式新颖,与教材知识点联系密切,对学生的数学理解起到促进作用。本文基于“主题图”教学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
关键词:“主题图”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

        一、注重对“主题图”进行深入研究
        小学数学教材中包含大量的“主题图”,教师对“主题图”的解读和教学,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特色内容。
        (一)了解主题图对课程理解起到的促进作用,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时,要不断进行反思,分析课程设计的合理性,教师想要提高“主题图”对课程的促进作用,首先要透彻地理解教材中“主题图”插入的内涵,只有教师愿意花时间去分析教材中的“主题图”,挖掘“主题图”中包含的数学概念以及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才会领会其中奥秘,发现教材设计中蕴含的魅力。因此,教师要想将“主题图”结合到课程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造力,就要在备课过程中,对“主题图”进行深入研究,透彻了解主题图插入的用意以及对课程理解起到的促进作用,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教师想要保证数学课程教学水平,就要花更多的时间进行备课,势必要从其他繁杂的工作中抽离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深入研究数学教材,挖掘主题图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二)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选择“主题图”的呈现方式
        教师在进行“主题图”呈现时,要选择适当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有些教师选择比较简单的方式,直接让学生看教材;还有一部分教师使用多媒体,利用“主题图”制作教学课件。但是大部分的数学教师更喜欢用静态方式,为学生展现“主题图”。然而,这种呈现方式仅适合一小部分“主题图”,还有一部分教材中的“主题图”如果用动态的方式呈现到学生面前,将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要根据“主题图”内容以及教学内容,合理选择“主题图”的呈现方式,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呈现方式进行设计,用动画或游戏的方式呈现,使“主题图”更加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感受数学与个人生活的关联,驱动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主题图”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情境要符合图形内容,也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大部分图片的数学信息非常丰富,教师可以分不同层次帮助学生解读“主题图”。教师也要有创造性的使用主题图,如将“主题图”动态化,引导学生逐个击破图中问题,使其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产生对数学的热爱。


        
        二、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之所以一直强调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是因为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如何培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同时,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人,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此基础之上,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措施,让学生拥有正确的逻辑思维。
        (一)巧妙设置问题,用启发式教学
        尽管逻辑思维本身是很抽象的事物,但是在对小学生的培养之前,要明确逻辑思维具体是指什么。其实所谓的逻辑思维能力,意在培养一个人的观察、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等方面的能力。例如,当在学习“乘法运算”这一章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学生比较熟知又很有意思的故事,而后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如:“白雪公主要去参加一场盛大的晚会,而且她还要带上七个小矮人一起去,但白雪公主很着急,因为她算了好长时间,也没有算出来一共需要准备多少双鞋子。参加晚会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同学们,你们可以帮白雪公主算一算总共需要准备多少双鞋子吗?”这种详细的故事就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小学生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问题,有助于数学学习。而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巧妙设置问题,用启发式教学。其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很关键的一点是,在教学时务必做到启发学生,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发散思维,一旦学生们养成这种习惯,逻辑思维能力也会得到锻炼。除此之外,设计问题这一环节,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氛围的效果,教师要对此认真对待。毕竟小学生只有在身心都融入课堂中,可能才会体会到那种学会知识的成就感。而这种乐趣和成就感,可以极大地推动小学生自主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久而久之,有意地对小学生进行思维锻炼,会让学生们把这种方式变成自己的习惯,从而形成一种规律。
        (二)引导并锻炼学生画思维导图,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绝非一件容易的事。小学生需要被长期引导,从而渐渐把它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加入一定的教学手段,让小学生对逻辑思维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之余,有意识地尝试开发和训练自己思维。比如,某一章节结束之后,教师在帮助小学生回顾该章节知识点时,可以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并通过PPT或者板书给学生们演示如何搭建思维导图。除了单元总结,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和学生一起进行知识的整合,这一过程就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而且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会提升,从而能更好地感知数学这门学科。小学生可能刚开始难以下手,但是小学生有很强烈的向师性,多次使用这种方法后,学生也会开始效仿。但有一点值得注意,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人,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对班级当中学生的情况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才能选用恰当的方式教学。在锻炼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学生本身。逻辑思维没有固定公式,每一位学生对此的理解也是不大相同的,教师要考虑到这一点。除此之外,时代一直在改变,作为教师也应如此,懂得适时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
        
        三、结束语
        作为一名教师,初衷是帮助每位学生渡过学习上的难关,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而小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都离不开教师的极力帮助和引导。学生的差异性其实也是很大的,并没有一种很完美的方式能够完美地适合所有学生,教师应当具备观察力和判断力,选择最合适的手段应用于教学。

参考文献
[1]印闽翎.小学数学“主题图”在教学中的应用[J].品牌(理论月刊),2011(3).
[2]王艳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考试周刊,2017(9):60.
[3]隋梦聪.聚焦核心问题,助力深度学习[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2):64.
[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