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庄靖
南宁市武鸣区城厢镇第二小学,广西 南宁 530100
摘要:音乐要素包含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这些要素互相结合,就组成了“形式要素”,如节奏、曲式、和声、调式、织体等。节奏是音乐的骨骼,可以存在没有旋律的节奏,但是不存在没有节奏的旋律,由此可见,节奏对音乐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节奏,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就成为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了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训练的重要性,并对培养小学生音乐节奏感的途径作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节奏感;训练策略
节奏是组成音乐的基本元素,也是极其重要的元素。音乐离不开节奏,缺乏节奏的音乐,不能称其为音乐。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在音乐教育中,应当强化节奏训练,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小学阶段,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启蒙性,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育中,可以巧妙的通过节奏训练的开展,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同时让音乐的教育更加富有表现力和生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情感领悟能力。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训练的重要性
(一)可以提高音乐课堂的整体效果
节奏训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时刻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音乐课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课堂的整体氛围,将节奏训练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提升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喜爱程度,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乐理知识,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
在进行节奏训练时,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节奏感,还要引导学生认识一些音符、节拍、休止符等乐理知识。学生适当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不仅能提升自身的音乐技能,还能在聆听音乐时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三)可以提高学生感知、鉴赏和审美的能力
节奏训练不仅仅是“教师说”和“学生做”这么简单,教师可以通过节奏训练来引发学生对音乐中隐藏情感的体会,使其感知音乐对人心理和情绪情感的影响,这样学生在倾听音乐时才能产生共鸣,从而真正感受到音乐带给人的强大冲击力和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创编不同的节奏和旋律来展开想象力,丰富和延伸自身的想象空间。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的训练途径
(一)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指引教师教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节奏训练是基础性的环节。教师结合小学音乐的教学目标积极开展节奏训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学生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而有效的音乐节奏训练的开展,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应当以音乐教育的基本目标为方向:培养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让学生在感知音乐魅力的过程中把握乐理知识,借助音乐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促使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例如,在教学《小雨沙沙沙》的过程中,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充分感知生活中小雨的节奏,同时指导学生感知歌曲的节奏、音调。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则是学生对音乐旋律的感知,对强弱力度的控制等。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合唱“小雨沙沙沙”时,节奏训练的开展必不可少。那么,如何开展节奏训练呢?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通过富有律动的音乐作为导入,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做律动,感知音乐强、弱、快、慢的变化。在指导学生歌唱的过程中,教师范唱,学生用“沙”清唱伴唱;在学生已经充分熟悉了歌词,能够合唱时,笔者让五名同学,通过打击乐器的方式作为伴唱节奏,这种将肢体动作、打击乐器以及指导学生歌唱技巧的训练方式,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对音乐节奏的领悟能力,取得好的音乐教育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对很多事物都非常好奇。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入手,结合肢体动作,加深学生对节奏的感知能力,提升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关注度与参与度,使学生保持适当的注意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歌曲《找朋友》时,笔者选择“找朋友”的音乐节奏来做游戏。笔者先做节奏示范介绍我的好朋友,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新学期开学了,你有新认识的好朋友吗?你能模仿老师刚才读的节奏那样介绍一下你的好朋友吗?如果你的好朋友名字是三个字的该怎么读?”之后加入跺脚的动作为歌谣伴奏,再陆续加入拍手的动作看看学生能否依旧做得很好。诸如此类的音乐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熟悉所学歌曲的同时,更好地对音乐知识进行理解与积累。
(三)丰富节奏感的训练方式
乐器是音乐的物质基本要素,在歌曲教学中加入乐器伴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歌曲的情绪、融入歌曲所营造的场景中。教师在课堂上多运用一些简易的打击乐,可以加强学生对音乐节奏的了解。通过听辨这些乐器的声音,学生能感知音乐的节奏,提升节奏感,经过反复的训练,他们会加深对节奏的印象。
例如,《木瓜恰恰恰》是一首印度尼西亚的“叫卖调”民歌,歌曲中“恰恰恰”三个字展现了整首歌曲情绪的精髓,体现了印尼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在教学这首歌曲之前,笔者就给学生布置过作业,让他们回家后自制几种能发声的乐器。学生经过一番奇思妙想,有用矿泉水瓶装着小石头和豆子模仿沙锤的,也有把钥匙串在一起当串铃的。在教学中,当歌曲演唱到“恰恰恰”三个字时,笔者请学生拿起手中的乐器有节奏地配合着音乐击打,课堂一下子就变得热闹起来。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大自然中,音乐节奏无处不在,节奏也是音乐中最容易被感知的要素之一。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立足音乐教育的基本目标,积极开展节奏感训练,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让学生越来越热爱音乐,从而促进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艺澄.对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方法的探讨[J].北方音乐,2018(11).
[2]陈奕萍.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小学),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