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

发表时间:2020/9/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8期   作者:武婷婷
[导读]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热点。
        武婷婷
        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峰峪中心校, 山西 大同 037000
        摘要: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热点。目前,信息技术表现的巨大推动力对于有效推动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有着重要意义。教师需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熟悉掌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技能,了解英语课程的基本特点,掌握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策略,以此确保信息化教学质量的改善。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深度融合
1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2001年教育部发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重点提出从小学三年级起在全国小学开设英语学科,英语已成为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的必修课,我国基础教育中英语已占据重要地
位。新的英语课程改革强调了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时代发展迅速,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现代信息技术的各种特点可以为中小学的学生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2 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的融合意识薄弱
        中小学学校优秀的英语教师往往还是秉持着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授课,缺乏运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教学全面改革的意识,不了解信息技术对当代学生发展的优势。大多数英语教师忙于应对中小学的小升初和中考,备课、进行重点题型的整理、语法和句型的使用、课后批改作业等日常教学工作占据着他们绝大部分的时间,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科技应用采取了“可选”的态度。为了满足“使用先进教学设备”的要求,不少教师只是走走过场来进行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如果有学校领导来听讲就在课堂上简单地使用一些教学软件。事实上,教师本身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知之甚少,对操作流程也不熟悉,他们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握远远落后于多媒体的应用。
2.2 学习情况管理的融合深度不够
        目前的英语教学形式主要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体系,即教师的教学目标是针对全班学生的。在课堂上,教师只能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不可能具体理解到班级每位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对个别课堂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课程结束后,老师给全班分配相同的作业,这对一些学生来说或多或少是不够有针对性的。此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记录学生学习的数据非常少,教师对学生的个人学习状况只有一个大致的印象,没有准确的评价,因此不能很好地跟进学生的学习状况管理。
3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
3.1 以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优课设计,必须以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随着对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理解深入,新型的教学理念也为融合提供了指导方向。运用新型的信息技术为师生构建智慧学习环境,并通过智慧教学法与智慧学习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优质课最终落脚点,是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改变为创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结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与创新表达能力及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力。
3.2 优化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只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方面而已。要真正实现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要做英语专题文章,而且要把它放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框架下,从教学方式、教学条件、教学制度等多方面进行协调和处理。调查研究表明,学校信息化的基本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文化水平,它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各个学术评价、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师研究专业的发展。学习方法的变化不仅仅是取决于教学条件的变化和数字学习资源的建设。

信息技术的核心是学校对信息化建设的领导。所以在推进英语教学信息化的过程中,学校要有整体改革的设计思路和指导方向,并与其他相关因素协调一致发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英语教学可以带来教学方法的全新变化。信息技术在促进教育改革格局形成的同时也加快了教学研究的改革进程。
3.3 消除人为结构化的课程内容知识体系
        在新的学习环境中,课程组织形式是依托具体的应用软件而实现的。换言之,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的应用软件是由不同的组织机构开发,他们开发设计应用程序的基础不是具体某一种教材或是课程标准,故而教育类软件都存在一个基本特点,就是知识的公共性和无国界可分享性。而在我国基础教育的传统课程教学中,知识的组织形式主要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的学科化组织。在这种知识的组织形式中,主体是教师、本身,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己经组织过的课程内容。基本上,学生通过学习所建构的并不是自己的课程内容知识体系而是对教师已经提前设计好的课程内容知识体系进行毫无创新地迁移。通过在学习环境中进行课程教学,目的就是要打破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依赖,而从个体知识构成的演化过程展开学习。更关键的是,在英语学习中,真正赋予学生一种自我学习的能力,从知识的建构开始,让学生了解知识习得的过程,掌握知识习得的方法。
3.4 利用信息化构建多元化的趣味语言课堂
        英语学习本身是比较枯燥与无味的,对于中国人来讲,学习第二语言本来就十分吃力,所以中小学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厌倦疲惫的心理,但教师若能设法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找到乐趣,英语学习也会变得轻松有趣。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创造有趣的课堂。上课前,教师应该提前准备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然后制作幻灯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邀请几个学生到讲台上,就所学单元的主题进行简单的对话。对话结束后,教师可以播放制作好的PPT,让学生通过学习正宗的美式英语发音以及语法来找出自己描述词汇或主题的错误,最后教师再教正确的英语表达,这不仅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也给他们提供了思考的机会,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一些相关词语的印象。
3.5 关注对学习过程和学生个体的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性评价,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即时、动态、多次评价。形成性评价具有目标导向、反馈调节、诊断指导、强化激励及目标导向功能,通过形成性评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发现学生潜质、改进教学过程,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有学者认为形成性评价是考查学习目标达成的一种手段,其关注过程,通过改进教学过程促进效果达成,是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手段。既能给学生提供导向,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和重点,从而更好分配学习精力。也能为教师提供及时反馈,让师生双方了解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与修正教学策略和学习方法。教师要关于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及时激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4 结论
        总之,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有着广泛的理论空间和实践前景。但是,对中小学英语教师也提出很多新的困难、挑战。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从理论、实践两个层面上进行研究,考虑英语学科的有效性,促进英语教学和信息技术二者的深度融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黄梅,宋乃庆.基于三维目标的教学目标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8,(5):99-103.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2017-12-12.
        [3]赵德成.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什么及如何推进[J].教育科学研究,2019(3):?47-51.
        [4]胡小勇,祝智庭.技术进化与学习文化——信息化视野中的学习文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8):12-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