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桂梅
浙江省义乌市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义乌小学,浙江 义乌 322000
摘要:布艺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艺术,在小学高段开展微布艺课程,可以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将民间艺术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将民间艺术代代传承。
关键词:小学;美术;微布艺
民间艺术是小学美术教学重要的课程资源,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催生学生的想象,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民间艺术源于民间生活,是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智慧的结晶,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将民间艺术运用于小学美术,能充分发挥民间艺术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生活功能。布艺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而微布艺课程只是其中小的分支,用一些小碎布就能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合理地开展微布艺,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一、提升学生的美术审美力
培育学生的审美素养,是小学美术教学的应有之义,鉴赏民间艺术,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民间艺术的鉴赏活动。在鉴赏一件民间艺术品时,教师不能局限于美术教材,还应当引入民间艺术实物,通过对民间艺术的鉴赏,了解艺术品背后的文化、精神等。
比如微布艺课程当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房子的艺术性、功能性,教师可以搜集全国各个地区的富有代表性的布艺图片让学生欣赏。引导学生从民居的造型、性能、纹饰、装饰性、形态、工艺、实用性等方面进行观赏、考量。学生不仅欣赏到民间布艺的艺术特色,更知晓了民居背后的生活特征、人文背景。学生通过对布艺的认识,提高了审美能力。面对一些布艺作品,学生不再无动于衷,懂得了从哪些方面去认知、去欣赏、去评价。民间艺术包含着诸多的优秀作品,经过历史沉淀,有的已经成为艺术经典,但这些民间艺术往往以“物”的形式保存着。作为教师,要让这些凝聚着艺术元素的“物”得以敞亮,从而成为一种“艺术品”,而不仅仅是“器具”,或者说不仅仅是自然的“物”。
二、提升学生的美术感受力
民间艺术走进美术课堂,首要的就是发掘民间艺术资源。民间艺术资源是丰富的、灵动的,需要师生拥有一双慧眼,比如民间的年画、窗花、对联、舞龙灯、踩高跷、打花鼓等。在微布艺教学时,笔者首先给学生出示各种布艺艺术品,比如手绢、桌布、窗帘、枕花等。学生在惊讶于曼妙的布艺艺术品的时候,对这些布艺的艺术名字、寓意、起源以及剪纸的工具等展开追问。对此,笔者又向学生展示了少数民族中出现的不同风格的布艺作品,让学生了解到布艺文化的发展历史,增进了他们对祖国民间艺术历史久远的认知。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我国南北不同地方的布艺具有不同的风格,一般来说,北方的布艺比较粗犷、朴拙、天真、浑厚,南方的布艺比较精巧、秀丽、玲珑、剔透。发掘民间布艺的艺术资源,学生能感受到布艺在花鸟虫鱼、人物、自然景观、吉祥图案、传说、神话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如此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更提升了他们对民间艺术的认知。
三、提升学生的美术创造力
为了使民间艺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发挥最大功用,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局限于引导学生欣赏,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创作。如此不仅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提升学生的创美素质。通过民间艺术作品的创作,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深度感受、体验民间艺术的魅力。比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了民间布艺、民间风筝、民间木偶、民间剪纸、民间皮影、民间脸谱、民间灯笼、民间编织、民间刺绣、民间蜡染后,引导学生介绍身边的民间艺术作品。这些民间艺术作品的制作材料种类繁多,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如废旧报纸、卡片、萝卜、土豆等。在欣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在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制作。比如笔者引导学生用民间布艺来制作各种手工,塑造了学生喜欢的喜羊羊、奥特曼、唐老鸭、猪猪侠、小猪佩奇、巴啦啦小魔仙等卡通形象。学生在“缝”“裁”“剪”“画”“贴”等活动中“玩”得不亦乐乎。一件件富有艺术气息的“玩具”作品,是学生实践的智慧结晶。在实践创作中,学生借助各式各样的工具,将原本看上去乱七八糟的布条,变成了富有生活气息、生命气息的艺术作品。创作民间艺术作品,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催生了学生的想象。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合民间艺术,不仅可以丰富美术教学内容,更能增强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发掘学生的美术潜质,帮助学生树立全面的美术学习观念。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传播民间艺术、保护民间艺术。
四、小学美术教育融合民间美术的有效措施
(一)依据实际学情,合理选择内容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生理特征、认知程度、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教师掌握这些规律才能够顺应学生的成长需求,选择适合学生了解和实践训练的微布艺课程。因此,小学美术教师所开展的微布艺进课堂活动要立足于学情之上,重视对民间美术融入内容和方式的选择。此外,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尽可能多地了解不同地域布艺作品的文化特征,尤其是少数民族区域,挖掘出区域民间美术作品具有代表性的审美态度、群众情感,通过民间美术在课堂的融入,建立起实际生活和美术教育之间的桥梁,进而强化民间美术在小学生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二)创设相应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想要充分发挥出民间美术的多样化功能,首先就要保证学生对布艺艺术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自主了解、自主学习、自主创造民间美术作品的能力。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民间美术渗透点,创设相应的民间美术教学情境,将学生学习兴趣快速调动起来,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民间美术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间美术学习情感和动机。
总而言之,小学美术中的微布艺课程,可以全方面的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将民族艺术文化传承并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杨蓉.当地民间美术资源进入小学美术课堂的可行性研讨[J].数码设计(下),2020,(29).
[2]陈晓庆.依托民间艺术,打造精彩小学美术课堂[J].语文课内外,2020,(17).
[3]韦桂芝.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功能探究[J].华夏教师,20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