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信息技术,助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发表时间:2020/9/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8期   作者:陈秀丽
[导读] 文章首先简单叙述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然后列举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的积极作用,最后根据笔者教学经验提出了几条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陈秀丽

        安徽省合肥市同安小学
        摘要:文章首先简单叙述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然后列举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的积极作用,最后根据笔者教学经验提出了几条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信息技术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但影响着学生的语文成绩,还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有效性,需要教师以自身教学经验为基础,再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来提升教学效率。进而实现教学目标,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让语文阅读教学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教学内容为主题,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创建合适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阅读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吸收更多的语文知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
2.1、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比较差,没有教师的引导与解读,很难理解课文内容。采用信息技术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微课、电子白板等工具直观、形象地展示课文内容,把书本文字变成动态的视频、动画、图片等教学资源,学生结合着这些资源进行课文阅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2、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偏低,他们充满童趣,有着无限的想象力,创新思维比较活跃,因此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否则创新思维容易扼杀在摇篮中,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阅读教学仅有教师领读、学生自读等单一化的教学方式,缺乏趣味,过于形式化,容易禁锢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后,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教学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发散学生思维,再加上教师适当的引导和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得到有效培养。
2.3、能够扩大阅读教学的覆盖面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改善了教学环境及提升了课堂教学氛围,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拓展与共享,为教师提供了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让教师摆脱了过去教学资源短缺的窘况,有助于扩大阅读教学覆盖面。首先,信息技术储备了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这些信息资源中不乏一些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多媒体等工具把这些教学资源引入课堂,整理转换成丰富多彩的阅读素材,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其次,小学语文教学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通过网络可以相互探讨、交流,有助于扩大阅读材料的覆盖面,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2.4、减少教师的教学压力
        面对庞大的学生群体,教师在毫无工具的帮助下难以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阅读教学活动,导致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压力增加,课堂效率和质量受到影响。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缓解教师的阅读教学压力,如减少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带读,可以将精力集中在解决学生的特殊性学习问题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教师准备阅读教学素材时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资料收集和准备工作,充分利用了教师的闲散时间,提升了教学效率。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策略
3.1 、使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前预习,使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虽然不在课堂上实施,却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明确自身的疑问点,带着问题听讲更有效率。

而且,在学生了解教学内容情况下实施教学,更利于教师顺利展开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学目标达成度。为此,教师要提高课前预习重视程度,并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从而提高课前预习效果。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如基于信息技术制作微视频,把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等融入其中,以清晰的图文+凝练的文字体现文章的创作背景、中心思想、结构段落,以及表述方式、修辞手法、生字、生词等内容,把学生要学习掌握的知识点直观呈现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能一目了然地了解阅读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标。与此同时,在微视频结束时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读一读、写一写。总之,通过基于信息技术制作的微视频引导学生有效进行课前预习,减少学生自主预习的盲目性和无效性,提高学生课前预习效果。
例如,在进行《雪孩子》一课的教学时,基于信息技术,教师把文章的段落结构、故事情节、生词、生词、句子的修辞手法等内容制作成微视频。然后把微视频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利用微视频自主预习,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基本认识。同时,为学生布置读一读、写一写的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增强课前预习效果。
3.2、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教学情境,能够为阅读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相关信息,既能够营造有利于阅读学习的环境,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带着兴趣进行阅读才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以往的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只构建了面向学生的单一知识传输通道,并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若是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感官,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的教学环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加上声音、图像、动态效果等等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彩色的非洲》一文的教学时,通过学习非洲的动物世界、艺术风采和花草树木等方面,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非洲真是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在备课时教师便可以提前准备好关于非洲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能够在网络与课文的帮助下了解彩色的非洲。或者在上课之前就给学生布置一些材料收集的任务,让学生先对教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通过将信息技术与阅读教材的融合,能够加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3 、应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低、生活经验少,理解感悟文章思想、情感、意境的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有些文章描述的故事、情境、画面等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差甚远,不利于学生阅读理解文章,掌握主旨思想。因此,教师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利用3D动画或影像资料再现文字内容,把抽象而静止的文本语言转化为具体而生动的动态图像,使文本语言形象化、具体化,可以降低文本内容的理解难度。通过3D动画或影像资料,学生直接看到文章内容,即使没有接触过文章中的事物,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样也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例如,在进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时,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晓八国联军对圆明园造成的巨大损失,了解圆明园的价值。但是那段耻辱的历史距离学生太远,以致学生难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教学目标。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利用3D动画模拟展示圆明园的动态图像和八国联军烧摧毁圆明园的过程,让学生看到圆明园的恢宏壮观,与今日断壁残垣的圆明园形成鲜明对比。学生看到这样的画面不禁发出唏嘘,惋惜圆明园的毁灭,从而就理解了文章内容,掌握了教学目标。
        结束语: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应加强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并在阅读教学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内容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从而提高阅读课堂整体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彭小祥.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20(22):72-73.
[2]刘建平.巧用信息技术,助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20(20):87.
[3]张安东.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9):145-146.
[4]孙志才.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翻转课堂教学的研究[J].文理导航(下旬),2020(06):62+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