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壬
福建省安溪县第十九中学 362436
摘要: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稳步发展和新课改的逐渐普及,初中地理教学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师授课方法不恰当等导致教学效率低下。那么如何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教师应当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深入研究教材,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主的融入到学习中来,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探讨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 有效性 策略
地理学科在学生思维逻辑和能力培养上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中学升考试的影响,地理教学的处境十分尴尬,大多数学生对地理课不够重视。因此,怎么有效利用课堂进行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有些教师在授课中采用的方法单一,多是按照课本按部就班的完成应上完的内容,至于学生学到了多少,没有进行研究,这样下去学生的成绩也是不理想的。初中地理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关键是教师要找到适宜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吸收内容,掌握知识,并能够利用。要想真正提高地理课教学质量,提高有效性,必然需要提高教师的策略和方法,并把他坚持贯彻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一、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课堂氛围
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了教师上课教的好,还需要学生接收的好,教师要用鼓励和赞美去面对学生,表示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同时,应当创造一个宽松、合作的课堂氛围,学生思维得到发展,能力也得到提高,从而学生自主站到学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就会在学习中乐于交流,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平时课间也要与学生们多交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上课的积极主动性就高了,学生自然而然就愿意上老师的课了。
二、设计课堂导入的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关键。地理教师可以利用地理本身图片多涉及广的优势,灵活设计课堂导入。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依据教学内容来选择。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的地理“海陆变迁”时,教师可以利用沧海桑田的动画吸引学生,展示一些水生化石的图片来导入新课;在学习“自然特征与农业”的时候可以进行不同地区的主食、农作物、诗歌的展示,如“南方地区”这一节,米饭、米粉、水稻田的图片引入,进行一些简洁易懂的诗词的描绘,既有文采,又能成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巧用多媒体教学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现阶段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特征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实践表明,采用视听结合的方式来接收信息,比单纯的传统教学接收信息的效率要高。多媒体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使用工具。例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师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形象生动的播放,学生们可以很好的记住世界主要的六种语言和三大宗教,这样加深了学习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分辨出不同国家语言、宗教、建筑,有利于学生进行进行分析总结,优质的完成教学任务。
四、以教材为蓝本,用教材“教”
随着教材的改革,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侧重点,对于难点要补充教学内容,“用”好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也要多参考,多学习,不断补充知识。如八年级课本上关于中国自然及分布的地理知识内容较少,教师在教学上应当适当的补充,增加一些学生喜欢看的乐于接受的内容。初中地理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场景,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学生了解到整体和局部,表象到本质,共性和特性,开阔他们了的眼界并冲击了他们的思维。教师把每一堂课安排的有趣有意义,学生们也将更好的掌握。
五、发挥地图在教学中的直观作用
地图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工具,地图的有效利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能够生动的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因此,地理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地图中获得知识。在教学时要养成查图的习惯,尽量运用查图的形式来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从图上发现乐趣,从图上增长知识和智慧,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达到提升地理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例如在学习“自然环境”这一章的时候,可以根据地图了解亚洲的位置,通过对地形、河流的观察,进行分析。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地图的绘制,教授学生绘制地图的方法,这样也可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然后再通过对图的分析,把图像文字化,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描述能力和思维组织能力。
综上所述,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最有效的途径,课堂教学效果好了,学生学到了丰富的知识,综合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升。所以,广大教师们只有不断结合教学实践,探寻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坚持和谐有趣的授课环境,才能真正的提升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明. 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方法[J]. 科教导刊(下旬), 2015, No.246(10):129-130.
[2]许金款. 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探究[J]. 学周刊, 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