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淄川经济开发区卫生院255130
【摘要】目的 探索心内科常见病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以在2018年5月~2019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各60例,对对照组的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的方式,而实验组的心力衰竭患者则采用强化治疗的方式,对患者增加一定的药物使用剂量。结果?在对实验组患者进行强化治疗和增加使用剂量的过程中,对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统计和记录,最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得出实验组患者在通过强化治疗和增加使用剂量以后,其治疗效果和效率高于未使用任何治疗方式的对照组患者,两种之间的比较效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探索心内科常见病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效果得出,在实验者患者接受治疗后,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的改进,并且改进水平高于未接受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水平差异对比结果如表二所示。
【关键词】心内科;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
引言
心力衰竭在心内科十分常见,患者多表现为液体潴留、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诱发心力衰竭的因素包括严重心律失常、感染、心脏负荷增加、过度劳累等。一旦心力衰竭发作将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必须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抢救。近年来,随着各类心脏疾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心力衰竭患者也越来越多。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等措施是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效果的关键。本研究从分析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入手,结合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对心力衰竭的诱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措施进行综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在2018年5月~2019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各60例,其中对照组包含男20例,女40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给予患者镇静治疗、利尿治疗、吸氧治疗、强心治疗。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患者抗生素服用。(2)实验组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西地兰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取0.4 mg的西地兰溶入500GS溶液20 mL中稀释,给予患者静脉注射治疗,注射2小时后,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适当添加0.2~0.4 mg西地兰,每天注射治疗1次,连续治疗一周观察治疗效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取0.2~0.4 mg的西地兰溶入500GS溶液20mL中稀释,为患者实施静脉注射,需要注意的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每天的西地兰摄入量在0.8~1.2 mg。1.3评价指标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对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 Dd和射血分数LVEF变化量进行记录。最后,将所记录的结果和患者的实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 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分析结果在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治疗模式后,发现实验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总体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两组之间的比较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分析结果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年人占比越来越大,临床上西地兰是治疗心力衰竭常用的药物,能够提高患者机体心脏博动力,降低心率,但是具有一定的几率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和左心室衰竭,因此要注意控制好药物的使用剂量。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心内科常见心力衰竭患者实施西地兰治疗,能够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机体相关指标,有利于缓解患者病情,提高患者预后效果。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与高龄、原发性心肌损害、心脏负荷过重等因素有关。各种新型诊断方式和生物标志物的出现均利于早期诊断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置入性心脏装置的应用能给予患者全方位综合性治疗。但值得注意的是,心律失常、酸碱平衡紊乱、贫血、流行性感冒、肾功能损害等因素均会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因此心力衰竭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避免服用糖皮质激素、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在器械治疗过程中也需注意适应证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提高治疗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郑培鑫.浅谈心内科常见病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5):630-631.
[2]马博文.心内科常见病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5):49-50.
[3]刘恩,杜平.血浆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在诊断60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9,23(05):853-855.
[4]温志平,廖文光,郑晓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空腹血糖水平的变化分析[J].海南医学,2016,27(16):2682-2683.
[5]肖健勇,张赫男,曹路,et al.天津地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多因素分析[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5(11).
[6]张学强.危重症患者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2):21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