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君
北京市顺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01300
【摘要】目的:分析2017-2019年北京市顺义区发生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为预防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对2017-2019年北京市顺义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监测报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流行病学特点进行总结。结果:2017-2019年北京市顺义区206例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其中轻度中毒患者186例,死亡5例,病死率为2.43%;几乎每月都有病例报告,但主要集中在每年的12月份至次年的3月份,共153例,其中由于煤气热水器使用不当及炭火取暖等导致的比例为19.42%和43.69%;其余时间发生的病例数量为53例,其中由于碳火烧烤食物及煤气泄漏的比例为10.68%和21.85%。重度场所包括家庭、饮食单位、厂矿企业、洗浴中心及农村等,年龄范围为2至78岁,其中6岁以下发病率显著更高(P<0.05),15至60岁年龄组间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P<0.05)。结论:2017-2019年北京市顺义区206例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时有发生,需要做好患者的诊疗工作,并结合流行病学特征实施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工作,指导居民准确用煤用电,实施好室内通风工作。
【关键词】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流行病学特征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属于我国北方较为常见和多发的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氧化碳中毒现象,不仅造成经济和社会损失,还会严重影响居民健康。临床报道显示,导致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主要原因包括煤气热水器使用不当、煤气泄漏等等[1]。为了制定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控制方案,我院针对2017-2019年北京市顺义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展开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7-2019年北京市顺义区206例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206例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中男性患者101例,女性患者105例,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年龄为2岁,平均年龄为(40.15±3.65)岁,其中轻度中毒患者186例,中度中毒患者13例,重度中毒患者7例。206例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四肢无力、头晕头痛、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在10%以上、昏迷、意识障碍、上消化道出血、肺水肿、呼吸衰竭等等。
1.2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表示,当P小于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中毒原因
2017-2019年北京市顺义区206例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中,由于煤气热水器使用不当、炭火取暖、人工煤气泄露导致的中毒原因相关数据见表1所示:
表1:2017-2019年北京市顺义区206例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中毒原因
2.2 流行病学特点
(1)时间特点:2017-2019年北京市顺义区206例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报告发现,中毒发生在每年的12月份至次年的3月份较多,共153例,占比为74.27%;此外,其他月份的发生例数在53例。占比为25.73%。(2)地区特点:2017-2019年北京市顺义区206例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发生在区内的20个镇,均属于非中心城区,其中发生率最高的镇为后沙峪镇;中毒发生场所包括居民家庭、饮食服务单位、洗浴中心、农村村庄等;其中家庭116起,饮食服务单位5起、洗浴中心1起、农村村庄1起。(3)人群特点:年龄范围为2至78岁,其中6岁以下发病率显著更高(P<0.05),15至60岁年龄组间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P<0.05)。
3讨论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属于窒息性的气体,中毒之后可以引起缺氧的表现,使得患者神经系统受累,严重时还会发生迟发型脑病甚至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引发的死亡现象。2017-2019年北京市顺义区206例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中死亡病例为5例,剩余患者在经过高压氧及相应的对症治疗后97.57%的病例都能存活且不会出现迟发型脑病现象。
发生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主要包括在天气寒冷的时间段人工煤气泄漏、碳火烧烤食物、天气炎热时居民家庭开启空调降温、门窗开放的时间较短等等因素相关[2]。在制定预防性应急处理方案的过程中应结合北京市顺义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发生情况指导区内居民做好室内通风和安全取暖工作,指导区内居民正确的使用煤气热水器、燃气等等,还应在餐饮单位、烧烤场所开展定期的针对性健康宣教,还应指导居民掌握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处理技能、安全防范意识、现场急救技能等等,还可以利用气象资料进一步的提升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应急预警能力,最大程度上预防、减少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现象的发生,减少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带来的安全伤害和隐患[3]。
综上所述,2017-2019年北京市顺义区206例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分析中发现,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生主要与时间、地点及人群分布等特点,为制定预防处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许明佳, 程薇. 2007—2015年上海市某郊区冬春季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J]. 职业与健康, 2016,17(14):1936-1939.
[2]张永强, 马宁, 宁芳,等. 2013-2017年北京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9,25(16):35-36.
[3]YE Shanshan, HU Zhuojun, RUAN Hailin,等. 2014—2017年柳州市区非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9, 007(007):374-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