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雅安市人民医院 四川雅安 625000
一、前言
想必大家对白细胞并不陌生,通常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该指标是主要的检测对象。白细胞在临床检验中有何意义,我想大多数朋友脑中则会出现一个问号,那么白细胞在临床检验中有什么意义呢?此次我就和大家在下文中一起了解下关于白细胞的一些秘密。
二、什么是白细胞?
白细胞是血常规中常见的指标,也是我们血液的构成的一份子,它是一种无色、球形且具有内核的血细胞。通常健康人的白细胞计数为(4.0~10.0)x 109/L,但其会因时间因素、体质差异以及其他功能情况而产生变化。白细胞可按照其形态、功能以及来源部位分为3个种类,分别为粒细胞、单核细胞以及淋巴细胞,粒细胞能够根据其胞质中颗粒的染色性质禅意分成3种,分别为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以及嗜碱粒细胞。
三、中性粒细胞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若我们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时,可因感染微生物的种类以及感染病灶的范围、程度以及我们的反应能力而影响着中性粒细胞增高的程度。若只是轻微的感染,且范围较小,则白细胞的计数可保持正常水平。采取分类检查能够观察到叶核的百分率有明显上升。在发生中度感染的情况,通常白细胞的计数会高于正常标准值。同时还会出现较轻的核象向左移动。然而在发生严重感染的过程中,其包细胞的计数要高出正常值的2倍,且也出现核象向左移动。例如在临床上常见的脾破裂以及宫外孕输卵管破裂患者,其白细胞技术会快速上升。细胞上升的种类通常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在相关性研究中表示,该情况与应激状态以及内出血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中性粒细胞的降低可常见于伤寒、疟疾、水痘以及肝炎等疾病中,上述疾病均能降低白细胞。同时一些血液类疾病也能够降低中性粒细胞,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在采某种影像检查、药物治疗也能够对其予以降低、例如X线检查、长时间使用氯霉素等。若我们的自身免疫例出现问题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通过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减少,其是以为免疫性抗核抗体对白细胞产生破坏所致。因多种因素导致脾脏肿大,其白细胞可明显降低。
四、淋巴细胞意义
淋巴细胞增多常见在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可因一些感染导致淋巴细胞增多,例如我们常见的麻疹、百日咳、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等。在采取肾移植手术治疗后,若发生排斥现象时与排斥前可见淋巴细胞升高。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若为慢性其主要为白血病性成熟淋巴细胞。白血性淋巴肉瘤主要为原淋巴细胞。在婴幼儿中其为生理性增加。那么淋巴细胞降低又是怎么回事呢?长期进行放射线和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疗后的患者且淋巴细胞还明显降低,同时在发生重度化脓性感染时,其中性粒细胞可明显上升,从而导致淋巴细胞降低。
五、单核细胞意义
单核细胞的增加,可分为生理性增加以及病理性增加。前者多见在出生后14天的婴儿,其外周血内的单核细胞要高出成年人,能够达到10%以上。然而病理性增加通常在一些感染种较为多见。例如常见的疟疾、黑热病以及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在急性感染恢复阶段能够明显看到单核细胞增加。同时在患有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中也多见单核细胞增加。在粒细胞缺乏症恢复阶段通常可见到单核细胞升高,并且在恶性组织细胞病以及淋巴瘤中可导致幼稚单核细胞上升。在发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在进行白细胞分类的过程中多见单核核细胞。
六、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意义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食物过敏、药物过敏以及精神类疾病,在进行检查过程中能够看到嗜酸性粒细胞有明显升高。在发生肠寄生虫抗原与肠壁内结合IgE肥大细胞进行接触的过程中,导致肠壁内结合IgE肥大细胞脱颗粒致使其释放组胺,进而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在烧伤的患者以及采取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同时在淋巴系统恶性疾病以及慢性白血病等中可见肿瘤性增加。在患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患者中,其嗜酸性粒细胞可超出10%,且能够见到幼稚型。嗜酸性粒细胞的降低其临床意义不高,其多见在伤寒中常见。对于嗜碱性粒细胞的增加,通常可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中较为常见。少见的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发生异常增加,且较多体现为幼稚型。患有骨髓纤维化以及转移癌的患者中有能够见到嗜碱性粒细胞的增加。
七、总结
至此,想必大家对白细胞的临床意义有了大致的了解,对于白细胞总数,其中50%以上在血管外细胞间隙道中,骨髓內可存在30%,剩下的则是存在血液中。白细胞经血液向全身散布,输送到各个器官,从而起到其相应的作用。我们体内的白细胞总数与其他种类白细胞是成一定比例,且稳定。若在发生疾病时,可导致白细胞计数出现异常,从而对白细胞予以检测可对疾病的诊断带来较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