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诊断及防治

发表时间:2020/9/27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6期   作者:胡琼
[导读] 幽门螺旋杆菌可分为多种:如犬幽门螺旋杆菌、拉普尼螺旋杆菌、胃螺杆菌等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

        胡琼     
        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 凉山615000
        幽门螺旋杆菌可分为多种:如犬幽门螺旋杆菌、拉普尼螺旋杆菌、胃螺杆菌等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呈螺旋形、微需氧、对生存条件要求苛刻。1983年医学研究人员首次在慢性活动性胃炎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旋杆菌能够在猪、鼠、犬等动物胃中生存。幽门螺旋菌病包括了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炎、消化道溃疡等。

胃幽门螺旋杆菌的诊断
        临床上诊断胃幽门螺旋杆菌需要进行实验室检验。检验的方法主要是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为组织学分析和细菌的培养两种。间接有碌酶、血清学和尿素呼吸等试验 。这些方法又可分为无损伤性和损伤性,除了血清试验和尿素呼吸实验为无损性,其他的均是损伤性。
        组织学分析、脲酸实验、细菌培养都需要取胃部组织。组织学分析:是将采取的标本进行切片、染色处理后利用光镜、电镜进行观察。脲酸式盐:将取得的胃部组织标本放置在含尿素PH值示剂溶液或琼脂中,如果标本中存在胃幽门螺旋杆菌则会使脲酶分解尿素产生氨,导致指示剂变色。细菌培养:是将标本放置在微养条件下进行培养,之后进行染色,镜检。
        尿素呼吸实验。碳13呼吸实验:实验需要患者空腹或餐后两小时后进行,患者不能在一个月内服用抗生素等胃幽门螺旋杆菌敏感药物,否则试验检测会显假阴性。碳14呼吸实验:碳14是临床检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常用方法,患者需空腹,用大约20ml凉开水服用碳14尿素胶囊一粒,静坐25分钟左右,利用一次性吹气管向二氧化碳吸收剂中吹气,之后将对样品进行检测,可以得出最终结果。
胃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
    胃幽门螺旋杆菌主要寄宿在胃窦粘膜上皮细胞和黏液层,在这里可以巧妙的避开胃酸的杀菌作用以及机体的免疫清除。胃幽门螺旋杆菌可以产生氨和空泡毒素,长期对胃黏膜产生刺激伤害,从而导致胃溃疡、慢性肺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出现。有关研究显示,如果胃幽门螺旋杆菌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其中1/3的患者可能发展为癌前病变,为此,有效治疗、清除胃幽门螺旋杆菌显得非常重要。
        三联疗法。三联疗法是临床治疗胃幽门螺旋杆菌的常用方法,但是缺点是: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会导致胃幽门螺旋杆菌产生耐药性,因此抗生素治疗的效果就会逐渐丧失。研究显示,胃幽门螺旋杆菌对克拉霉素产生耐药性的概率高达75%,对甲硝唑的耐药概率还在不断上升。传统的抗生素在治疗胃幽门螺旋杆菌上逐渐显得无力,对此需要不断研发新的抗生素药物,制定新的治疗方案。随着临床治疗手段的不断更新,序贯疗法在治疗本病过程中孕育而生。序贯疗法中抗生素的使用接近注射剂,相比传统药剂,此种方式使用的抗生素可以长期有效抗敏感,疗效显著,并逐渐被大面积推广。本治疗方案在国内外的研究下,进一步更新,采用左氟氧沙星联合多西环素的序贯疗法清除 HP 感染,主要目的为帮助初治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或标准治疗失败的患者。氟氧沙星的左旋体就为左氟氧沙星,是属于喹诺酮类抗生素,此抗生素杀菌能力强,可以有效抑制DNA的复制,抑制细菌的生长。其吸收完全,可以在胃黏膜表面高浓度存留,可以针对黏膜层的胃幽门螺旋杆菌进行有效杀灭,该药逐渐成为初次治疗胃幽门螺旋杆菌的首选药物。虽然左氟氧沙星不是新一代抗生素药物,但是其杀菌作用要更强于甲硝唑,对于标准治疗失败的患者,再使用左氟氧沙星可以将胃幽门螺旋杆菌的清除率提至85%以上,并且对多种药物乃性强的胃幽门螺旋杆菌仍对本药物敏感。多西环素的清除能力与四环素大致相似,通过与胃幽门螺旋杆菌核糖体结合,抑制细菌蛋白合成,凸显抗菌效果。多西环素主要用于衣原体、立克次氏体、支原体等微生物细菌的抗感染治疗,其抗菌作用要高出四环体4~8倍。
胃幽门螺旋杆菌的预防
        1、避免群体性感染。据研究显示,幽门螺旋杆菌具有家庭聚集的倾向,因此要预防家庭等群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旋杆菌父母感染传给孩子的概率较高,要特别注意。
        2、需要保持口腔健康。一般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患者有口臭的症状。因此日常生活中注意处理口腔卫生、保持口腔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对隐形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预防有积极作用。
        3、有效预防幽门螺旋杆菌不宜吃生。研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可以在自来水中存活超过一个星期,在活水中可以存活3年。因此预防幽门螺旋杆菌的重要措施就是不宜吃生,不宜喝生水。
        4、餐具器皿应定期消毒。专家提示,除餐具需要定时杀菌处理之外,对于有刮痕、残破的餐具要定时更新。小孩、老人容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因此这类人群的餐具最好高温消毒,用餐最好用公筷,以免病从口入,危害健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