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顺林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626000
摘要:目的 探讨部队特定中老年保健人群主要胃癌前炎症性疾病的发生情况及临床与病理特点,优化此类疾病的预防与诊疗措施。方法 通过研究分析近5年来我院接受电子胃镜检查的中老年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对比主要的癌前胃炎症性疾病:萎缩性胃炎和疣状胃炎的临床表现、病理表现、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等,分析两类不同胃炎的特性。结果本组患者中疣状胃炎检出率为8.9%,萎缩性胃炎检出率为10.1%,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疣状胃炎者恶心、呕吐、上腹痛、黑便或便潜血阳性等症状发牛率显著高于萎缩性胃炎患者(P<0.05),而腹胀、食欲不振症状在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显著升高(P<O.05)。病理表现萎缩性胃炎患者肠上皮化生发生率显著高于疣状胃炎患者,但上皮内瘤变(不典型增牛)发生率及淋巴滤泡形成率显著低于疣状胃炎患者(P<0.05)。两者Hp感染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萎缩性胃炎与疣状胃炎作为具有潜在癌变倾向的胃炎,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关键词:萎缩性胃炎;疣状胃炎;癌前胃炎症性疾病;不典型增生
胃炎症性疾病主要指具有非感染性胃黏膜炎症病理过程的一大类疾病,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主要包括: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等。长期以来,由于相关研究不足,导致此类疾病从概念到分类及病理病因认识上莫衷一是。但是这类疾病中有些是具有潜在癌变倾向的疾病,长期的忽视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综合目前各类共识,认为除相当罕见的肥厚性胃炎外,萎缩性胃炎与疣状胃炎是两类主要的癌前胃炎症性疾病。疣状胃炎(vatiolli.form gastritis)是由内镜诊断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慢性胃炎,亦称痘疹样胃炎、息肉样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等,目前该病病因并不清楚,相关基础研究极度缺乏。日本学者Kawai?以内镜表现为基础将其分为成熟型与未成熟型,并认为成熟型具有癌变的可能。目前对疣状胃炎的临床表现、病理表现也尚未形成较为一致的观点。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及内镜下微波、激光、热凝电极等治疗,但疗效欠佳,且易复发。萎缩性胃炎(atrophic gastritis)是以胃黏膜上皮及腺体萎缩退化为病理表现的胃炎,病因也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涉及自身免疫、内分泌、感染等诸多原因。但在上皮萎缩的基础上可发生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病理改变进而发生癌变,故长久以来一直被公认为重要的癌前疾病。我们对自2003年7月至2008年8月在本院进行电子胃镜检查的中老年人中这两种胃炎症性疾病的发生情况及临床表现、病理表现进行了分析,总结报道于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3年7月~2008年8月因各种原因接受电子胃镜检查的50岁以上病例共1 543例,其中男性867例,女性676例,年龄50~86岁,平均年龄64±7.6岁。所有病例均经胃镜活检病理确诊。疣状胃炎诊断标准按照日本学者Kawai提出的诊断及分型标准;萎缩性胃炎诊断按照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标准汪]。排除消化性溃疡、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胃癌、心肝肾功能衰竭、风湿性疾病及胃大部切除术后等患者及病变复杂难以明确分型诊断者。
1.2研究方法 首先分析比较两类疾病在该人群中的检出率,然后将检出的疾病患者按疣状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分为2组,分别统计各组病例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及临床表现资料并加以统计学比较分析。由有经验的病理医师复检所有病例胃镜病理切片,观察各部位了解胃黏膜萎缩、大肠型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不典型增生)、淋巴细胞浸润或淋巴滤泡形成等相关黏膜病理改变的发生情况,同时对所有病理切片均行幽门螺杆菌(Hp)w-s银染法检测,计算各类疾病相关病理改变病变的发生率及Hp感染率,进行统计学比较。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资料采用H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
2结 果
2.1两种胃炎检出率的比较 本组l 543例患者,共检出疣状胃炎137例,检出率为8.9%;共检出萎缩性胃炎156例,检出率为10.1%。经统计学检验,两种胃炎在本组人群中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2两种胃炎病例人口学指标的比较分析2.2.1性别构成的差异 疣状胃炎组的男女比例为1.32:l,萎缩性胃炎组为1.45:l。经统计学检验,各组男女比例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2年龄构成的差异 疣状胃炎组平均发病年
龄为58.6±8.7岁,萎缩性胃炎组为66.5±9.4岁,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疣状胃炎组的平均年龄显著低于萎缩性胃炎组。
2.3两组患者临床表现情况两组病例各种上腹部主要症状表现不同。
3 讨论
胃炎症性疾病最为严重的危害就是恶变为胃癌,通常临床常见的浅表性胃炎和轻度糜烂性胃炎基本.不发生恶变,但是疣状胃炎与萎缩性胃炎却是具有潜在恶变倾向的疾病。疣状胃炎为1990年悉尼国际胃肠病大会确认的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为胃癌的癌前疾病之一。其病囚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自身免疫、胆汁反流、过敏甚至病毒因素等相关。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该病的基础研究极度缺乏,尚无任何研究较深入地从分子水平阐明该病的发病机理。Gallagherpl认为疣状胃炎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在病变组织可检出免疫细胞浸润。1960年西班牙学者已经报道了疣状胃炎恶变为原位癌者。1988年Cappell等详细报道了1例疣状胃炎逐步演变成瘤的过程。但目前从微观深入研究该病的恶变倾向及机制的报道尚未见到。萎缩性胃炎为1990年悉尼国际胃肠病大会和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所确认的胃癌的癌前疾病。Correa提出从正常胃黏膜到慢性浅表性胃炎再到萎缩性胃炎,出现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到胃癌发展的多阶段模式。该过程约需十余年时间。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其与内分泌、自身免疫以及感染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关系密切,主要以胃黏膜上皮及腺体萎缩退化为主要病理表现。综合以往的研究说明,充分认识这两种疾病对预防与治疗胃癌意义重大,但目前往往被临床医师所忽视。
本组研究提示,萎缩性胃炎与疣状胃炎从临床表现和病理表现上都有其独特之处。从临床表现上讲,上腹痛、反酸烧心、黑便或大便潜血阳性等显著的消化道症状发生在疣状胃炎患者中显著高于萎缩性胃炎患者,表明该病上腹部症状更为突出,消化道出血更为频繁,临床表现较萎缩性胃炎重,这与胃黏膜病变程度相一致,提示临床医师注意。而无规律的腹胀、食欲不振等模糊而持久的症状在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明显增多。这可能与萎缩性胃炎影响胃动力作用更强有关。本研究也提示疣状胃炎病理检测上皮内瘤变比例最著高于萎缩性胃炎,表明疣状胃炎的潜在癌变倾向明显高于后者。可能由于疣状胃炎炎症反应重,上皮反复损伤修复易形成非典型增生。以往对这方面的关注甚少,我们将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本研究中Hp在两种胃炎患者中的感染率没有显著差别。这与以往的研究认为Hp为疣状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共同的莺要病因相一致。综上所述,萎缩性胃炎与疣状胃炎作为具有癌变倾向的胃炎,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疣状胃炎上腹部症状较萎缩性胃炎为重,病理表现炎症反应更重且.仁皮不典型增生发生率高,可能更具癌变危险,临床需加以重视。本项研究也存在研究人群局限,样本壁相对较小的不足,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我们将在更广泛的人群中进行大样本研究,力求取得更为准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张林, 侯艳红, 吴凯,等. 主要癌前胃炎症性疾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J].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1, 23(001):6-8.
[2] 刘作静, 丁士刚. 炎症性肠病患者相关血清学标志物实验室检测的临床意义[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8, 41(10):778-780.
作者简介:徐顺林 (1977.4-)男 四川省丹巴县 藏族 本科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研究方向: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