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超
河北省隆化县妇幼保健院 河北承德 068150
摘要:目的:探讨宫颈锥切术后残余病变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对100例宫颈锥切术后再次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比较不同年龄、绝经状态、病理分级、切缘状态、锥切术史等术后残余病变患者,分析宫颈锥切术后残余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40岁以上患者残余病变发生率为57.14%,40岁以下为18.06%,绝经后为64.00%,绝经前为17.33%,微创癌为62.50%,晚期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为18.42%,切缘阳性者残余病变发生率为53.13%,阴性者为17.65%,有锥切史者为75.00%,高于无锥切者的20.24%(P<0.05)。结论:宫颈锥切术在微创癌、切缘阳性、年龄>40岁、绝经期、有锥切病史的患者中风险较高。应加强对这些患者的管理和密切随访,以便尽早发现残留病灶并及时处理。
关键词:锥切术后;残余病变;危险因素
宫颈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锥切术是妇产科常见的手术方式。适用于妇科疾病,如高级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和宫颈微侵袭癌。宫颈锥切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保留女性患者生育功能等优点。但由于宫颈锥切术没有将宫颈全部切除,可能存在残留病变,宫颈锥切术后病变会对患者产生严重影响。宫颈锥切术后是否有残余病变是患者和临床医生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分析和探讨宫颈锥切术后残余病变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减少残留病灶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9年3~12月收治的100例行宫颈锥切除术、术后再次行子宫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40岁28例,年龄≤40岁72例,平均年龄(42.57±7.45)岁;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76例,微小浸润癌24例;绝经25例,未绝经75例;手术切缘阳性32例,手术切缘阴性68例;有锥切手术史16例,无锥切手术史84例。纳入标准:术前行高危型人乳头瘤状病毒(HR-HPV)检测者;经锥切病例学确诊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或微小浸润癌者;锥切术后再次行子宫切除术者。
1.2方法
对患者临床诊疗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术后切除的子宫病变残留结果,分析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危险因素,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患者年龄、绝经状态、病变级别、切缘状态、锥切手术史等。采用脱落细胞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增殖技术,HR-HPV分型检测,将2种及2种以上HR-HPV感染定义为多重HR-HPV感染。冷刀切除和子宫颈环形电切术手术方式均相同,宫颈切除范围均为碘不着色外5mm。
1.3观察指标
本文选择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发生率和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危险因素为观察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取x2检验法,计量资料以(x±s)表示。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 在28例40岁以上患者中,术后残余病灶16例,发生率57.14%;年龄≤40岁72例,术后残余病灶13例,发生率18.06%。
40岁以上患者的残余病变发生率高于≤40岁患者(P<0.05)。(2) 25例绝经后患者中,残留病灶16例,发生率为64.00%;75例绝经前患者中,残留病灶13例,发生率为17.33%。绝经后患者残余病变发生率高于绝经前患者(P<0.05)。(3) 24例微侵袭癌中,术后残留病灶15例,发生率为62.50%;76例宫颈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患者中,残留病变14例,发生率为18.42%。宫颈微浸润癌残留病变发生率高于宫颈鳞状上皮内高级别病变(P<0.05)。(4) 32例切缘阳性患者中,术后残留病灶17例,发生率为53.13%;68例切缘阴性患者中,术后残留病灶12例,发生率为17.65%。切缘阳性者术后残余病变发生率高于切缘阴性者(P<0.05)。(5) 有锥切病史的16例患者中,术后残留病灶12例(75.00%),未经锥切的84例中有残留病灶17例(20.24%)。有锥切史者残余病变发生率高于无锥切史者(P<0.05)。
3讨论
近年来,宫颈病变的治疗越来越倾向于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宫颈锥切术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微侵袭性癌的首选方法。手术分为LEEP锥切术和冷刀锥切术。宫颈锥切术治疗妇科肿瘤,其病变部位能否完全切除是患者和主治医生最关心的问题。事实上,宫颈锥切术后病变的残留概率相对较高。
宫颈锥切术是妇产科切除宫颈的一种手术。常见的宫颈锥切术包括冷刀切除术和环形电切术。宫颈环形电切术是LEEP刀切除术。宫颈锥切术是治疗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术方法。但是,由于宫颈锥切术不能完全切除宫颈,宫颈锥切术不能完全切除宫颈,存在术后残留病变的风险。相关研究表明,约19%-53%的子宫标本有残留病变。宫颈锥切术后是否有残余病变是患者和临床医生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分析宫颈锥切术后残余病变的危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宫颈病变是妇产科常见病之一,其主要致病因素有多胎流产、多产、微生物感染等。宫颈锥切术是一种高频治疗宫颈病变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微侵袭性癌。同时,宫颈锥切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切口小等应用优点,能更全面地保留患者的子宫结构和生殖功能,能提高患者术后康复效率。宫颈锥切术后宫颈病变残留率可达49%。因此,主治医师在进行宫颈锥切术时,应注意残留病灶。在分析残留病灶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残留病灶发生的概率。
结论
总之,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危险因素较多,为了降低患者宫颈锥切术后病变发生率,医护人员需要就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郑鹏涛,张琳,闫璐,等.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8,34(2):131-134.
[2]雷秀娥,余桂梅.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的危险因素分析[J].微创医学,2018,13(6):752-754.
[3]朱思敏,刘杰,杨光,等.宫颈锥切切缘阳性患者残留或复发的危险因素及再处理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8,9(19):400-403.
[4]郑鹏涛,张琳,闫璐,等.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8,34(2):131-134.
[5]章杰捷,张平.宫颈微小浸润癌宫颈锥切术后子宫病灶残留影响因素分析.浙江医学,2019,38(24):1989-1992.
[6]蔡明翠,张荣.宫颈上皮内瘤变术后复发及残留的危险因素分析.现代实用医学,2018,30(9):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