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乌头碱中毒所致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发表时间:2020/9/2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0期   作者:许娟 杨睿
[导读] 探讨对急性乌头碱中毒导致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
        许娟    杨睿   
        昆明市延安医院      650051
                       
        【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乌头碱中毒导致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与采用利多卡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年期间收治的因急性乌头碱中毒导致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共计82例。按照不同的治疗措施将其分为两组。41例患者采取胺碘酮治疗,41例患者采取利多卡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采取胺碘酮治疗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提升;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低血压改善时间、心律失常消失时间、药物起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利多卡因组;全身紧束感、四肢麻木以及消化道症状持续的时间少于利多卡因组,P<0.05。结论:对急性乌头碱中度导致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取胺碘酮治疗效果更显著,可降低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减少症状的持续时间,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荐与应用。
        关键词:急性乌头碱中毒;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利多卡因;不良反应
        
        近年来,乌头碱药酒中毒事件频有发生,乌头碱是一种有毒物质,多存在于草乌、附子、川乌等植物中,人服用后会造成迷走神经兴奋,周围神经受到严重的损伤,典型表现是四肢麻木、消化系统紊乱、全身有紧束感。其毒素会损伤心肌,毒性最初阶段会诱发心率减缓,随着毒性逐渐侵蚀人体,会使其心率突然加快,心收缩力骤然加强,心率紊乱极易导致心脏停止跳动,具有极高的致死率[1-2]。因此,有效的治疗措施迫在眉睫。本次研究对82例患者采取了分组对比,分别采取胺碘酮治疗与利多卡因治疗,现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年期间收治的因急性乌头碱中毒导致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共计82例。按照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胺碘酮组与利多卡因组,每组各有41例患者,胺碘酮组有男患者26例,女患者15例,年龄在41-75岁之间,中位数为(50.2±2.1)岁;利多卡因组有男患者27例,女患者14例,年龄在40-74岁之间,中位数为(49.8±2.1)岁。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洗胃、抗毒、排毒、导泻等治疗措施。同时,给予患者抗心律失常的药物,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反复的心律失常,则需要进行3次或以上半负荷量或负荷量药物干预。
        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使用150-300mg的胺碘酮,采取静脉推注的方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胺碘酮的使用剂量。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则采取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滴注的速度控制在每分钟1mg,6小时后可控制在每分钟0.5mg。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者心律失常症状消失后,给药方式改为口服,0.5g/次,每日2次。
        研究组:给予患者利多卡因治疗。使用50-100mg利多卡因,采取静脉推注的方式,待静脉推注完成后采取静脉滴注的方式,控制滴注速度在每分钟2mg,观察患者心律失常症状消失后减小利多卡因的使用剂量并进行缓慢滴注,视患者病情可停止给药。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药物起效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持续时间、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显著:心律失常症状消失,室性期前收缩次数减少>80%;好转:心律失常症状明显好转,室性期前收缩次数减少50-80%之间;无效:上述症状均未改善,部分患者病情加重。
1.4统计学分析
        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SPSS 23.0软件处理,症状及药物起效时间、不良反应持续时间为计量型数据,应用T值进行检验,并用(x±s)来表示;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计数型数据,应用X2值进行检验,并用[n(%)]来表示,P<0.05说明数据之间的差异符合统计学判定标准。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症状及药效改善时间
        胺碘酮组的患者低血压改善时间、心律失常消失时间、药物起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利多卡因组的患者,P<0.05,具体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持续时间
        胺碘酮组的患者不良反应持续的时间显著缩短,P<0.05,具体见表2。
       
2.3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
        对比可见,采取胺碘酮治疗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增高,P<0.05,具体见表3。

2.4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对比发现,采取胺碘酮治疗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具体见表4。
       
3 讨论
        近些年,经常出现因误服乌头碱导致中毒而引发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乌头碱是存在于植物中的主要有毒成份,常见于附子、草乌及川乌当中,可作为中医用药治疗脑卒中后遗症、风湿性关节炎以及神经痛等疾病[3]。乌头碱的毒性较强,患者误服后可导致迷走神经兴奋,患者会产生麻痹的感觉,同时加强心肌收缩力,心率突然加快,可引发心室颤动,严重者可导致死亡[4-5]。胺碘酮与利多卡因均为抗心律失常药物,为了比较两种药物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本次研究对82例患者进行了分组讨论,对其中一组患者采取胺碘酮治疗,另一组患者采取利多卡因治疗,对比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经对比发现,采取胺碘酮治疗的患者,症状消失较快,药效起效迅速,大大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减短;全身紧束感、四肢麻木以及消化道症状持续的时间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提高,与利多卡因治疗的患者相比,临床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对急性乌头碱中毒导致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取胺碘酮治疗效果更显著,可降低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减少症状的持续时间,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荐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飞. 胺碘酮联合利多卡因在急性心梗伴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外医疗, 2019, 038(014):100-102.
[2]邓信莲. 利多卡因与胺碘酮对乌头碱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的r治疗效果比较[J]. 心理医生, 2018, 024(011):158-159.
[3]蒋认名.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乌头碱中毒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14):30-31.
[4]聂小东.胺碘酮、利多卡因治疗乌头碱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比较[J].海峡药学,2018,30(10):178-180.
[5]孙贵涛.胺碘酮与利多卡因对急性乌头碱中毒所致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7,11(5):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