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放射检查,别再自己吓自己了

发表时间:2020/9/2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0期   作者:刘建
[导读] 自从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校长兼物理研究所所长伦琴教授在1895年意外发现X射线至今
        刘建  
        威远县人民医院   四川内江   642450
        自从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校长兼物理研究所所长伦琴教授在1895年意外发现X射线至今,X光技术面世已经125年,并且已经成功应用至医疗等诸多领域,用于透视检查、探伤,技术成熟,已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现如今还是很多人谈“放射”色变,确实是自己吓自己了。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放射检查”的前世今生。
一、X光的发现
        1895年11月,德国科学家伦琴在研究阴极射线的时候,为防止外界光线的干扰,将房间全部弄黑,并用黑色硬纸给电管做了密封套,为检查封套效果,他给放电管接上电源,封套没有漏光。当他切断电源后,却意外工作台上仍有闪光。经过多次确认,闪光是从荧光屏上发出的。他感到奇怪,重复刚才的实验,把屏幕移远,直到2米开外,发现屏幕上依然有荧光。经过伦琴反复实验,确信发现了一种新的射线,便命名为“X射线”。

二、放射科及放射检查的应用领域
        在现代化医院建设中,医学影像科或者说放射科必不可少,它是集检查、诊断、治疗于一体的科室。临床上的许多疾病,都需要通过放射科室的设备达到诊断与辅助诊断的目的。建设放射科室所需设备一般有普通X线拍片机、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CR)、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DR)、核磁共振(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等仪器。
放射科涵盖的工作内容相对比较广泛,一般包含检查与治疗两个大的方向。
        检查:使用X射线的检查方法,都属于放射科的范畴。例如透视、拍胸片,可以用于检查气管、心脏、胸膜、肋骨的病变;CT以及PETCT可进行全身的软组织、骨骼以及各个组织器官的病变的检查;乳腺检查的钼靶也属于放射科;治疗:恶性肿瘤以及甲状腺放射治疗,都属于放射科的范畴。
三、放射检查的注意事项
        在面对放射检查时,患者总会有各种担心,比如“是否踏进检查大门就会被辐射”,其实不是,X射线需要电力支持,没有电源,X射线就不能正常运转,所以是安全的。


        需要注意的是,当患者准备进入医学影像检查科室时,首先要去除拍摄的异物,如进行胸部检查要提前摘取项链、胸罩或有遮挡的衣物、膏药,目的是为了防止异物产生的影像干扰诊断。同理,拍摄颈椎时,要除去项链,耳环,玉佩等物。
        同样,如果患者动过脑动脉瘤手术并有金属物留在脑内的;脊柱或骨骼金属钉等其他体内金属植入物;装有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瓣膜、金属支架、神经刺激器、人工耳蜗、人工关节、假肢等情况,需要提前向医生说明。
        在进行“X射线”检查时,很多人也有一个误区,认为检查价格越贵,结果越准确。实则不然,医学影像检查也要对症下药,才有好的成效。有一个方向可供大家了解:
伤骨头,粗看X光片,细看CT;
颈椎、腰椎,细看磁共振,次选CT;
脑、脊髓、脑梗,看磁共振,脑出血看CT;
胸部,粗看X光片,细看CT,不看磁共振。
        同时,CT也分为普通CT与增强CT,增强CT是通过摄入对比剂,使组织间的对比度提高,方便影像检查的一种方法。简单来说,增强CT就是需要注射对比剂的检查,患者可以不用过于忧心。
关于“放射检查”与孕期冲突的问题也是患者最为关心的。孕早期照射X光是否会导致胎儿畸形的问题,国际上已经出现“孕早期全或无的理论”,意思是在孕4周之前用药或者照射X光,对肚子里宝宝的结果影响只会出现两种,一是宝宝接受了全部不利的结果,这会造成自然流产的结果;二是没有受到不利影响,宝宝能够自然正常生长下去。所以如果没有流产的现象,可以放心地将孩子生下来。不过,孕期是否接受放射检查还是要谨遵医嘱,不能擅作主张。
四、如何正确看待放射诊断
        “X射线”属于外照射,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由于射线穿过人体对人体器官的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事实上,由于X射线的能量较低,人体本身通过新陈代谢就可进行修复,无需过于担心。
从医生角度而言,临床医生需要最大化的利用放射检查的优势,将知识与实践结合,对症下药,为患者选择合理的放射检查手段,尽可能少的让患者遭受放射线损伤。同时,也不能够盲目相信、过于依赖医学影像检查的结果,不能丢弃传统的检查手段,滥用影像检查。专业的医生需要以对疾病的认知为基础,放射检查只是手段,一切以为对患者的病情提出更好地诊断与治疗措施为最终目的。
对于患者来说,虽然放射检查对身体具有一定危害,但确实是部分病症确定的重要手段,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患者可以对放射检查有所戒备,但是不能因为“恐惧”而排斥正常治疗,排斥医生的专业判断,相信并配合医生确定与治疗病症,才是最为正确的选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