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治疗多动症的方法

发表时间:2020/9/2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0期   作者:枉霞丽
[导读] 小儿多动症在临床上又称为“脑功能障碍失调综合征”,
        枉霞丽  
        龙马潭区妇幼保健院    四川泸州    646600
        小儿多动症在临床上又称为“脑功能障碍失调综合征”,是一种以儿童行为异常表现的疾病。在临床上,小儿多动症的患儿能够保持正常的生活能力,但是在情绪处理和学习方面稍有缺陷,特别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很难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干预纠正患儿的不良习惯。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小儿多动症的重视,了解小儿多动症的致病原因,并通过各种行为干预来减轻多动症给患儿带来的不良影响,保证儿童能够健康成长。
一、小儿多动症的病因
        1.遗传因素。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数据显示,小儿多动症的出现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但是遗传方式尚处在临床的研究范畴中,大部分学者指出多基因遗传的概率较大。而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小儿多动症障碍的出现与多巴胺受体基因的多态性有关,也提出了这一新的研究方向供临床参考。
        2.轻微脑损伤。在孕期及围产期间,由于各类临床诊断的共同作用,可能会导致胎儿在母体或者出生后出现轻微脑损伤,而这些损伤往往会成为患儿出现小儿多动症的重要原因。但是,目前的多动症患儿中,均不是通过单一的脑损伤形成疾病的,并且许多突发交通事件也并不存在患儿脑损伤的证据。
        3.神经因素。①神经生理学。一般来说,多动症患儿会出现脑电图异常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明显的慢波活动,增强脑电图功率谱分析挂号可明显发现,患儿的慢波功率增加,这提示患儿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成熟延迟或者大脑皮质的觉醒不足。②神经生化。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小儿多动症患儿大多存在中枢神经递质代谢障碍或者功能异常的问题,例如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的更新率降低。
        4.心理因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家庭氛围有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若是在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例如家庭中父母关系不和谐、经济条件较差、教育方式不当等,都会造成儿童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增加了小儿多动症出现的几率。
二、小儿多动症的治疗方法
        1.补锌治疗。

在临床上,锌可以帮助人体维持物质代谢中需要的酶活性,让体内的酸碱环境保持在平衡的状态下,从而保证正常的生殖功能。而在疾病发作的机制研究中发现,缺锌的群体往往细胞免疫功能较差,进而会导致淋巴细胞的数量减少,让人更容易出现细菌或病毒感染的问题,不利于病情的康复。在小儿多动症中,患儿体内血铅含量过高也是此类疾病的常见诱因。而补锌治疗可以帮助患儿降低体内的铅含量,同时微量元素的摄入也能与重金属元素含量趋于平衡。因此,通过补锌治疗来解决小儿多动症障碍问题,应引导儿童多食用含锌、硒类的食物,如蛋制品、瘦肉、鱼类、奶制品等,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也可酌情考虑服用锌剂。
        2.认知行为治疗。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控制患儿的行为冲动以及对外界的侵略行为。其次,可以根据患儿的体质情况,为其制定一些适量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患儿的体质,例如跳绳、游泳等,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患儿的肢体协调能力,同时也能让患儿释放剩余的体力,缓解多动症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还可以引导患者进行平衡木锻炼,提高其稳定性。而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锻炼内容枯燥,或者患儿过于疲劳。此外,还应积极培养患儿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其注意力。
        3.药物治疗。目前治疗多动症的药物主要是中枢兴奋剂和非中枢兴奋剂两类,中枢兴奋剂分短效和长效,如盐酸哌甲酯,商品名叫专注达,还有短效的利他林,非中枢兴奋剂主要是托莫西汀,商品名叫择思达。这两类药物均能改善患儿的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症状,择思达还能改善患儿的情绪问题。在用药阶段,应注意从小剂量开始用起,根据患儿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来逐渐增加用量,直至疗效稳定。在药物治疗中,需要家长和患儿积极配合,做好长期维持治疗的准备。
        4.精神治疗。药物治疗在临床上能够在短期内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帮助患儿改善多动症引发的不良症状,但与此同时,患儿的家庭和教育方面也需要加强管理。在对多动症患儿予以精神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各方面都予以耐心,运用良好的方式来纠正患儿的不良行为,多通过有效的鼓励机制来建立患儿对正确事物的认知,帮助患儿克服不良行为,在此过程中不宜采取任何的体罚行为,而是注重心理健康的干预和调节,从根源上解决患儿多动症的问题,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科普小结】目前,小儿多动症的病因主要与遗传、环境、心理等因素有关,在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采取特殊药物的干预,同时还应重视精神治疗的作用,积极调整患儿的不良认知和行为,同时加强对患儿的心理教育。将几种治疗方法相互结合、合理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多动症患儿的不良症状,保障患儿的健康成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