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益气活血"法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理论探讨

发表时间:2020/9/2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0期   作者:王志强,王东梅,周盛楠,高星亮,赵晨
[导读]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王志强,王东梅,周盛楠,高星亮,赵晨
        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  101200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指胃黏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导致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甚至消失,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并常伴有肠上皮化生、炎性反应及不典型增生。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仅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对阻断病变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以益气活血法为代表的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独特的优势,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益气活血法;脾胃虚弱;气虚血瘀;胃镜病理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系指胃黏膜上皮经反复损伤后,固有腺体减少,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该病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WHO将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病变。近年来,中医在治疗CAG时可显著缓解临床症状及提高临床疗效,且以益气活血为法的中药处方可有效阻断或逆转CAG向胃癌的转变进展,日益受到临床医家重视。
        1气血血瘀为CAG的主要中医病机
        中医学认为,脾胃虚弱是导致CAG发生的基础,加之过度劳累、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感六淫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诱导CAG产生。CAG缠绵难愈,脾胃虚弱日久,则气亦虚,气为血之帅,气虚则无力鼓动血之运行而致血瘀,久病则瘀血入络, 胃络受阻, 瘀久生毒,瘀毒互结, 戕害胃体,正所谓“久病必虚”、“久病必瘀”。清代叶天士于《临证指南医案》中云:“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知其治气治血之当然。” 可见血瘀在CAG病程中的作用亦不容忽视。因此现代诸多医家认为气虚血瘀、虚实夹杂是本病的病机特点,治疗当以益气活血为主。
        2 CAG的临床、胃镜、微观表现与气虚血瘀的相关性
        CAG的临床表现符合气虚血瘀的病机特点。临床上患者常见食后胃脘痞满或胀痛、嗳气、纳差、便溏、体倦乏力等气虚之症。尚可见脘腹疼痛,痛有定处,甚则胃脘部形成痞块,按之坚硬不移,舌质紫或有瘀点瘀斑等血瘀症状和体征。如《诸病源候论》云:“血气壅塞不通而成痞也。”
        CAG的胃镜及组织病理也符合气虚血瘀的病机特点。如镜下胃黏膜色淡或苍白,色调不均匀,黏膜平薄,病理见固有腺体萎缩。这是由于脾胃气虚,运化失职,气血化源不足,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微循环障碍,营养匮乏,促使固有腺体萎缩;再如病理见肠化或异型增生,为胃络瘀血之象。
        任宏义等[1]通过观察CAG脾虚证胃黏膜超微结构发现,各类线粒体的退行性病变是脾虚证的病理基础。血液流变学异常间接反映了脏器瘀血,可作为血瘀证的一个客观指标。戴晓玲等[2]发现,CAG存在显著的高黏状态,从而影响了微循环灌注,加重了萎缩情况,血流变异常还与萎缩轻重程度呈正相关。通过活血化瘀法改善血流变状态,增加局部血供,有利于胃黏膜的修复。
        3益气活血法治疗CAG的临床研究
        基于对CAG的中医病机的认识,笔者认为采用益气活血为法治疗CAG是行之有效的,众多的临床实践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成果。王钢等[3]采用益气活血的胃宁汤I(黄芪,蒲公英,党参,麦冬,焦山楂,乌梅,三棱,莪术,香橼,佛手,川椒,炙甘草)治疗气虚血瘀型CAG 患者,有效率为 86.6%,说明益气活血中药不仅能保护和修复胃黏膜,改善临床症状,还可阻止或减缓CAG 的病理进展。

杨剑明等[4]观察益气活血方(黄芩,莪术,仙鹤草,半枝莲,蛇舌草,炙黄芪,炒薏苡仁,炒白术)治疗CAG患者80例,治疗前、后病理萎缩分级程度为中、重的患者例数均较前有所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刘洪实等[5]采用自拟的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中药方(党参,白术,茯苓,当归,桃仁,红花,枳壳,白花蛇舌草,丹参,姜炭,苡仁,莪术,厚朴,炙甘草)随证加减治疗CAG患者,连用4个月(疗程间停服10天),结果临床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72.73%,治疗后胃黏膜的萎缩程度、胃黏膜腺体肠化以及异型增生等胃癌前病变的进展得到明显改善。
        4 益气活血法治疗CAG的理论分析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CAG初起在气,久病则由气入血,渐而气虚血瘀,胃络痹阻。诚如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所谓: “无气则虚,必不能达于血管, 血管无气, 必停滞而瘀”。气虚与血瘀互为因果, 终致以虚为主, 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无论是临床证候,还是胃镜下黏膜表现,甚至组织病理变化, CAG均与脾胃气虚, 胃络瘀阻有密切的关系。
        临床上CAG病情缠绵,符合“久病必瘀”的特点,且多数表现为“气虚血瘀”的证候。益气活血法的方药中多用黄芪、白术、党参等益气健脾,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防止致癌物质的侵袭;亦多用当归、赤芍、川芍、桃仁、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之物,改善微循环, 调节胃黏膜血供, 加速炎症吸收,尽可能促使萎缩的腺体得以恢复,利于糜烂黏膜的修复;另外莪术不仅具有行气健胃之功,还具有活血化瘀之效, 对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有一定的逆转作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药物, 具有抗炎、抑制细胞过度增生,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抑杀作用。因此,应用益气活血法治疗CAG无论是症状的改善, 还是胃镜检查, 甚至病理活检结果, 疗效都相当显著。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CAG的优势在于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标本兼治等方面,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缓甚至逆转胃黏膜萎缩以及预防癌前病变有确切效果。在CAG的炎-癌转化过程中,益气活血法在改善胃黏膜病变、调节细胞增殖凋亡水平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证实。
        在长期应用益气活血法治疗CAG的临床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其在缓解CAG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阻断CAG患者癌变进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目前临床试验缺乏大样本以及长期随访数据,不能够做到精准辨证,缺乏行之有效的疗效判定标准,以及在临床研究中缺乏远期疗效评价仍然是CAG中医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更为科学有效地应用本法并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在今后的研究中,不仅要注重中医名家诊治CAG的经验传承,还亟须制定中医的量化标准体系,完善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加强基础实验研究,深入研究分子水平机制,为中医治疗CAG提供确切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任宏义,牛灵地,郝万青,等.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的病理组织学与超微结构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10):593-597.
        [2] 戴晓玲,张庚良,海滨,等.从血液流变学探讨萎缩性胃炎的血瘀改变[J].辽宁中医杂志,1994,24(1):10-11.
        [3] 王钢,常建国刘红玉.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81倒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10):546-547.
        [4] 杨剑明,朱方石,徐婷婷,等.益气活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1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4,46(12):16-18.
        [5] 刘洪实,张子涵.研究中药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85):168,173.
        
基金项目:平谷区卫生健康委科研项目(No:pgwjw2019-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