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峰
山东省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法医司法鉴定中心 山东东营 257034
【摘要】目的:分析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法医学鉴定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案例的病历资料,对神经系统缺损症状出现时间、病变部位出现时间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从神经系统缺损症状出现时间来看,24小时4例患者出现轻偏瘫症状,发生率为5.0%;2-7天28例患者出现轻偏瘫症状,发生率为35.0%,12例患者出现失语症状,发生率为15.0%,8例患者出现偏盲症状,发生率为10.0%;7-30天14例出现轻偏瘫症状,发生率为17.5%,6例患者出现失语症状,发生率为7.5%,8例患者出现偏盲症状,发生率为10.0%;2-7天发生神经系统缺损症状的案例最多,其中轻偏瘫症状占比最高。从病变部位出现时间来看,24小时2例基底节-内囊区出现病灶,发生率为2.5%;2-7天32例基底节-内囊区出现病灶,发生率为40.0%,10例额-顶-枕叶皮质出现病灶,发生率为12.5%,2例小脑及脑干出现病灶,发生率为2.5%,6例丘脑出现病灶,发生率为7.5%;7-30天14例基底节-内囊区出现病灶,发生率为17.5%,6例额-顶-枕叶皮质出现病灶,发生率为7.5%,4例小脑及脑干出现病灶,发生率为5.0%,4例丘脑出现病灶,发生率为5.0%;2-7天病灶出现最多,其中以基底节-内囊区为主。结论:对于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法医学鉴定,因涉及因素多,因此不仅需要了解各时间段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还需要了解病灶变化,以保证鉴定结果可靠性。
【关键词】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法医学;鉴定要点
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在临床中不多见,一般出现在基底节、内囊等部位,患者通常会出现头痛、偏瘫、癫痫症状,同时伴随呕吐、面瘫以及言语不清症状,可能是因血液动力学因素而导致,也可能是因血液流变学因素而导致,具备较高的致残及致死率,因此需要予以重视,做好法医学鉴定[1]。本次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80例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案例的病历资料,据选自2015年2月至2020年7月,男女比例为50:30,年龄最大44岁,最小4岁,均值(22.46±15.78)岁,致伤原因:42例交通事故伤、18例钝器伤、12例摔伤、8例高处坠落伤,排除合并心脏病、合并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合并糖尿病的案例。
1.2方法
对神经系统缺损症状出现时间、病变部位出现时间进行分析和统计。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数据信息均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予以分析,其中包括两种资料信息,一种是计量,另一种为计数,前者按照(x±s)方式展示,并利用t值检验,后者则按照(n/%)方式展示,检验方式为X2,以检验结果是否<0.05为准判定是否有意义,若<0.05则有意义,反之则无意义。
2结果
2.1神经系统缺损症状出现时间分析
从神经系统缺损症状出现时间来看,24小时4例患者出现轻偏瘫症状,发生率为5.0%;2-7天28例患者出现轻偏瘫症状,发生率为35.0%,12例患者出现失语症状,发生率为15.0%,8例患者出现偏盲症状,发生率为10.0%;7-30天14例出现轻偏瘫症状,发生率为17.5%,6例患者出现失语症状,发生率为7.5%,8例患者出现偏盲症状,发生率为10.0%;2-7天发生神经系统缺损症状的案例最多,其中轻偏瘫症状占比最高。
2.2病变部位出现时间分析
从病变部位出现时间来看,24小时2例基底节-内囊区出现病灶,发生率为2.5%;2-7天32例基底节-内囊区出现病灶,发生率为40.0%,10例额-顶-枕叶皮质出现病灶,发生率为12.5%,2例小脑及脑干出现病灶,发生率为2.5%,6例丘脑出现病灶,发生率为7.5%;7-30天14例基底节-内囊区出现病灶,发生率为17.5%,6例额-顶-枕叶皮质出现病灶,发生率为7.5%,4例小脑及脑干出现病灶,发生率为5.0%,4例丘脑出现病灶,发生率为5.0%;2-7天病灶出现最多,其中以基底节-内囊区为主。
3讨论
在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法医学鉴定中,首先需要确定头颈部有外伤史,而且通常在2-7天有新神经系统缺损症状出现,经磁共振或CT检查显示有1个及以上腔梗灶,以基底节-内囊区病灶最为典型,为低密度影,呈卵圆形或圆形。对神经系统缺损症状以及病变部位等进行分析,可以为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对于基底节-内囊区,其供应血管主要包括穿通动脉、豆纹动脉、脉络膜前动脉,这些血管不仅走形迂曲,而且纤细,从上级血管呈接近直接甚至直角发出,另外血管壁相对较薄,如果发生外伤则会损伤其血管内皮,导致血小板聚集,并形成局部血栓,另外因这些血管多属于脑肾部末梢小动脉,侧支循环不足,无法形成代偿性供血,所以如果供血区域坏死、缺血,则会产生腔隙性脑梗死[2]。同时在外伤作用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水肿,损伤了局部血管关闭,对血管因子产生刺激,使得局部血管痉挛,而基底节-内囊区供应血管由于解剖学特征影响,将会改变血流动力学,出现脑组织缺血坏死。另外外伤后脑内产生大量自由基,这也是引发腔隙性脑梗死的一个主要原因[3-4]。除解剖因素之外,如果患者合并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疾病,也会增加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5]。
结语:
对于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法医学鉴定,因涉及因素多,因此不仅需要了解各时间段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还需要了解病灶变化,以保证鉴定结果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李新民.40例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法医学鉴定[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08):253.
[2]崔少华,刘付晓,张晶.对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法医学鉴定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9,01(28):53-54.
[3]曹清.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法医学鉴定分析[J].社会科学:文摘版,2016,01(10):00243-00243.
[4]周军.50例外伤性脑梗死的法医学鉴定分析[J].医学与法学,2016,08(05):60-62.
[5]何瑞,王云峰.头部外伤与腔隙性脑梗死因果关系鉴定分析两例[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08):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