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0/9/27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8期   作者:刘德艳
[导读] 综合探究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刘德艳
        贵州省肿瘤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0)
        摘要:目的:综合探究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9年6月-12月收治的34例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作为对照组,随机性抽取我院2020年1月-6月收治的3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并未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相应护理措施前,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相应护理措施后,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表明,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服务质量的有效提升,此外,切实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大幅度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心血管呼吸内科;应用价值
        引言:本文随机抽取于不同时间段来我院进行诊疗的68例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并且依据患者来我院就诊的时间进行具体分组,通过两组患者的比较,综合探究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我院2019年6月-12月收治的34例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作为对照组,随机性抽取我院2020年1月-6月收治的3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34例对照组患者的性别比例:男性22例,女性12例;年龄阶段:54-81岁,平均年龄(69.45±3.57)岁;病程分布:3.5-8年,平均病程(6.47±1.02)年。34例观察组患者的性别比例: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阶段:56-82岁,平均年龄(69.78±3.87)岁;病程分布:4.5-8年,平均病程(6.49±1.82)年。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阶段以及病程分布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2019年6月-12月收治的34例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作为对照组,随机性抽取我院2020年1月-6月收治的3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并未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2]。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我院将以两组患者实施相应护理措施后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作为主要的观察指标,其中的风险事件大致包括坠床、压疮、摔伤等等。风险事件发生率=发生/总例数×100%。其次,将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作为辅助观察指标,基于此,能够更加明确最终护理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作为数据处理工具,主要作用于本次研究中所产生的相关数据信息的统计与分析,利用(x±s)表示两组患者之间的计量资料,运用t进行检验;利用(%)表示两组患者之间的计数资料,运用x2进行检验。当(P<0.05)时,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结合表1所示,34例观察组患者中,2例坠床患者,1例压疮患者,1例摔伤患者,共计出现4例风险事件,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1.76%;34例对照组患者中,3例坠床患者,2例压疮患者,4例摔伤患者,共计出现9例风险事件,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6.47%。实施相应护理措施前,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相应护理措施后,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3 讨论
        护理风险是穿插在心血管内科及呼吸内科临床护理中风险因素的统称,因此护理风险的含义范围相对较广,在实施紧急处理、抢救及临床护理的过程中,护理风险较为常见,部分风险因素极其简单,甚至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却具有极强的危险性。一旦临床护理时出现了风险因素,极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或者其他护理缺陷,在增加患者痛苦的同时又降低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不利于心血管内科及呼吸内科临床护理质量的提升。
        由此可见,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科学的风险管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减少护理纠纷率,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结合当前国内临床护理现状,构建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合理规划工作方案,以此明确医院各科室的护理风险管理职责,并在后续的临床护理过程中实施具体的风险预防措施,形成护理风险应急预案,建立一个组织性、统一性较强的护理风险管理体系[4]。
        具体而言,护理风险管理主要包括4个时期,包括风险识别阶段、风险衡量与评价阶段、风险处理阶段以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阶段。作为体制内的医务人员,必须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辨别风险因素的类型与原因,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护理风险识别能力,才能保障护理风险管理的前提基础。护理风险的识别是指对临床护理的过程中所客观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系统性的识别并分类,基于此,全面剖析护理风险事故的发生原因。
        从性质上看,护理风险的识别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因此也称得上是一个动态监测过程,所有相关患者流动、设备运转、疾病护理等方面行动均在风险识别的掌控之下。关于护理风险识别,其最基础的就是理论依据,首先结合患者的致病原因携带风险,其次是患者个体不确定性,再次是患者就医行为,最终就是医务人员的护理行为。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风险识别的过程中,需要从以上4点中探寻结论,但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而定。
        综上所述,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服务质量的有效提升,此外,切实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大幅度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滕艳.产房产后出血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9(24):194-194.
[2]陶萍.耳鼻喉科手术“边缘时间”的护理风险管理[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9,5(5):156-157.
[3]王红梅.浅议临床无痛胃镜检查的护理风险管理[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8(3):251-252.
[4]朱淑峰,朱红霞.急重症急诊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22):199-1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