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素芬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随州市 441300
摘 要:基于内部质量保证的课程诊断与改进是保障课程设置合理的重要手段,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本文分析了高职课程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方案制定,提出了课程建设自我诊断、改进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
2015年,随着《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的出台,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全面展开。根据全国诊改专委会提出的 “五纵五横一平台”理论,各职业院校须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层面开展常态化的“自我诊改 。作为横向五个层面之一的课程是教育教学的核心,是学校开展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也是老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吸取知识、学习技能的主要来源。因此对课程质量进行诊断与改进策略的探索研究迫在眉睫。
一、课程诊断与改进体系设计
课程诊断与改进工作是对课程建设水平、教学实施过程、质量监控与评价等课程相关内容进行全面的诊断,以查找课程建设、教学实施、成效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和课程实施质量。
基于课程诊断与改进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诊断与改进体系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承上启下。诊断及改进工作应覆盖上游的课程目标、课程建设规划等以及下游的教学实施、教学成果、教学评价、教学检测等方面。二是标准设立。课程诊改的主要目的是查找课程建设及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自然需要设立一个参照的标准,以将课程现状与标准进行比对,从而找出差异并提出解决方案,促进课程在现有基础上实实在在的提高。三是全员参与。要形成课程团队教师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特别是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评价方式等,要充分重视行业企业、毕业生反馈得意见建议,引入行业企业标准。 四是自主诊改和可操作性。诊改工作要取得成效,须由课程教学团队自主进行常态化诊断与改进工作,且课程诊改体系具可操作性,使课程教学团队能够根据课程诊改体系方便地、有针对性地收集课程资料,对课程现状做出判断以查找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二、课程诊断与改进体系建立
根据课程诊断与改进体系设计,制定了由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建设实施系、课程诊改等四个诊断指标构成的课程诊断与改进体系。
(一)诊断指标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设定了两个诊断点: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建设方案。课程教学目标是具体化的课程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要达到的要求,主要由教师来完成。主要考察课程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需明确本课程能支撑的职业能力目标,同时明确本课程具体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职业素养目标,后续的具体教学内容需以此为依据来确定。课程建设方案主要是制定未来一段时间本课程建设改革工作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课程改革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方法改革等)、建设目标、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制定出合理可行的课程建设方案。
(二)诊断指标二: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根据学院课程建设规划、学院发展规划,以及专业建设规划和课程建设方案,对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定位、教学内容、学时安排、质量监控与评价、教学团队、教学实践等作出规定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对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能力的规定,对学生掌握内容的“熟练程度”的规定,以及为学生提供的教学保障条件。课程标准设定了四个诊断点:教学内容标准、质量监控与评价标准、教学团队配置标准、实践教学标准。
教学内容标准是组织课程教学的规范性文件,供授课教师用,需明确教什么、考什么,应能有力支撑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质量监控与评价指课程考核的规范性文件,主要考察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有效性和规范性,根据课程特色和课程教学目标制定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
教学团队配置标准指为较好地完成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任务应配置的课程教学团队的最低标准,要有合理结构的专兼职教学团队配置,有较高水平的课程负责人标准,能引领和指导本团队提升教学水平和开展课程建设工作。
课程实践教学标准主要考察课程实践教学开展的有效性和规范性,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设定实践教学项目,并有明确的实践教学内涵要求。
(三)诊断指标三:建设实施
建设实施考察课程教学实施情况和课程建设情况,包括教学实施情况 、教学评价、教学资源建设情况和教学团队建设情况四个诊断点。
教学实施情况考察规范实施课程教学的程度,课程教学实施是一个周期漫长、贯穿全程的动态过程,主要考察内容包括是否按照课程教学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并实施教学,是否按教学规律安排课程教学各环节工作,课程总结是否精准、能发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方案。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实施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以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以教研室集体评价、学生评价、督导组评价等参与对象的多元性评价,评价的内容具有适用性和应用性。
“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可根据课程建设目标和教学团队建设标准开展建设工作,学校需要投入一定的财力及物力,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取得一定成效。
(四)诊断指标四:课程诊改
课程诊改考察常态化课程诊断与改进的开展,共设计两个诊断点。 “诊改技术支持”是建立课程数据库,以信息化技术开展课程管理,以便于统计课程基本信息、记录课程建设工作、开展课程建设成效比对。
“诊断结果应用”则考察课程诊改的实施情况。 由课程教学团队组织专家组自主完成对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建设实施各诊断指标的全面诊断,每一次诊断结果能有效应用于课程建设,能根据诊断结果重新修订课程建设方案,课程建设水平呈明显的螺旋式上升。
三、课程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策略
一是解放思想。“自主诊改”是课程诊改的主要工作方针,要强调“自主诊改”的重要性,转“被动接受、与我无关”为“课程质量是我的重心”。在制订目标和标准时要勇于“跳起来,摘桃子”,提升课程质量。
二是方法得当。 通过建立制度,老师们对课程诊改形成常态化的自主诊改。要求内容具体化,课程诊断与改进体系只是一个框架性标准,需要课程教学团队根据此框架标准制定具体的内容。 实行分步实施,根据诊断点,让课程诊改顺利实施。
基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课程诊断与改进的“8字螺旋”,是以诊断、监测为手段,以改进和提高为目标,形成一个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内部质量保障的闭环,对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以诊断结果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安排等方面,从而促进课程的内涵建设,推动课程质量持续提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丁才成,陈炳和.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 ,2017(38):55-58.,
[2]贾剑方.从大纲到标准: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溯源与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23-30.
[3]陈宇斌,付达华.基于课程建设和学习成效的课程诊断与改进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7(36):85-89
[4]何玉海,王传金.论课程标准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5(12):89-98.
作者简介:
龚素芬(1983-),女,汉族,湖北随州人,湖北工业大学学士,随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