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磊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随州市 441300
摘要:制造强国战略背景下,汽车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对人才层次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高职汽车制造专业加强校企合作,落实“政行企校”四方合作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构“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主要阐述了随州职院汽车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目标和实现途径等。
关键词:制造业转型升级 汽车制造 课程体系
2015年5月,国务院颁发了《中国制造2025》,文件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目标,提出了九项战略任务和十大重点领域,其中之一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五年来,随着国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低端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分析服务型制造的业态特征可知,满足服务型制造业岗位的人才需要具备专业技术、协同创新和服务三方面知识与技能,是懂专业技术的管理人才或懂经营管理的技术人才。如何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生化课程体系改革是重要环节。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
作为地方高职院校,随州职院汽车制造专业主要培养服务于随州及周边地区汽车制造企业的创新型应用技能人才。随州是“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汽车制造是随州重点支柱产业,特色优势明显。2019年一月,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品质随州发展战略。兴产业是品质随州建设的“先手棋”。打造产业新城,随州将围绕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但受区位限制,高层次人才缺乏,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大部分汽车制造企业处于中低端水平,向生产服务型制造业转型是必然方向。为特色产业提供有效人才供给,是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最终目标。汽车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将以服务企业需求为最终落脚点,深化校企合作,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必将提升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
二、汽车制造专业教学现况
1、特色专业课程缺少配套优质教材
为适应地方专汽制造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汽车制造专业开设很多特色专业课程,如《专用汽车结构设计》等,但目前使用的教材内容基本是在传统的本科专业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与传统的本科教材并无本质性差别。高职类院校教育有其独特性,而重实践则是高职院校学生得以立足企业的重要原因。
2、教学过程与岗位实际脱节
汽车制造专业本身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故实践教学是其教学体系的重中之重。通过对汽车制造企业的调研,了解到企业对汽车制造技能型人才层次分类和数量需求结合历届毕业生发展情况,得出企业对于高职类院校专业人才需求较多的为中、高级技能人才。但由于观念、人员、经费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培养出来的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实用技能掌握不到位,难以适应汽车制造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的理念、设施严重滞后于企业的发展。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汽车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遵循“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是:搭建一个平台,确定两个核心,构建三个体系,完善四个标准,实现五个对接。“一个平台”即“具有立体式、开放式、网络化、实践性特征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平台”,“两个核心”即“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技能和核心素养”,“三个体系”即“以工匠精神培养为核心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职业技能大赛引领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和双创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拓展课程体系”,“四个标准”即“职业岗位标准、课程教学标准、课程考核标准、质量评价标准”,“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学生与员工对接,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形成一套完整的能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汽车制造专业课程开发、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
同时注重制造类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差异化和特色发展,专业群内各专业课程实现“低层共享、中层分离、高层互选”。
四、课程体系改革的实现途径
1、调研新需求,构建新平台
深入随州及周边地区制造企业进行调研,特别是已向服务型转型的制造企业。与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及优秀毕业生进行座谈,确定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及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形成调研报告。与企业协商,修订完善校企合作协议,使得企业成为重要资源投入方、培养过程的主动参与方和培养成果的分享者,为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奠定基础。
2、选择新岗位,确定新能力
通过调研,选取汽车制造企业人才需求量较大,适合高职毕业生从业的典型岗位。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确定岗位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
3、开发新课程,完善新标准
对职业核心能力进行序化和重构,开发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的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相关标准,在新标准中注重信息化教学资源和信息化手段运用,积极探索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4、改革新评价,激发新动力 创新多元参与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引入行业企业职业标准。充分考虑企业实际需求。综合应用教学诊断与改进成果,完善绩效考核,增强专业教师的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
1、对接汽车制造企业,建立健全课程衔接机制结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
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校内教育课程与企业培训课程紧密衔接。职业素养课程注重工匠精神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标准意识、规范意识等职业素养及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技能课程注重以行业技能竞赛、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等赛项为引领,以赛促教,职业拓展课程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复制的培养。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工学结合、特色突出、动态调整的教育课程体系。将课程思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2、与时俱进,同步技术革新,深度打造优质核心课程
探索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专业课程改革,依据“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原则,严格参照汽车制造技术人员所必需的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改革和建设课程。
3、引入1+X证书制度试点,蓄力开发专业优质教材
引入行业技术标准,申报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参与教材编写,不断将企业生产实际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反映到教材中去。采用多种立体化表现形式,提高教材的实用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服务地方支柱产业的汽车制造专业是省级品牌专业,如何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一直是我们所努力的方向。希望通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学习,使汽车制造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日益完善,培养出真正符合专汽企业需求的一线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3]孟娜,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7).
[4]陈源,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技能[J],现代教育教学论坛,2011,(1).
作者简介:严磊,男,汉族,1984年9月出生,湖北随州人,现任随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