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体现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的自主性

发表时间:2020/9/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上   作者:邹俊英
[导读] 随着《幼儿园自主式区域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的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创设以幼儿为主体的环境是有效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华口幼儿园  邹俊英 528306

摘要:随着《幼儿园自主式区域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的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创设以幼儿为主体的环境是有效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具体做法主要有四点:一是成人的视角转变为以幼儿的视角;二是按需设置活动区并拓宽区域空间;三是将区域环境与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四是将区域环境创设的主权还给幼儿。
关键词:环境创设;区域活动;自主性
        我园于2015年引进蒙氏教育,结合蒙氏教育与区域活动中,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蒙氏教育“有准备的环境”这一特性给幼儿自主学习提供发展的物质条件。安静、有序的探索学习氛围也为自主意识的唤醒提供了环境支持。因此,我园结合教育科学“十三五”课题的契机,申请《幼儿园自主式区域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品质,融入到区域活动中,生成一系列自主探索式的区域活动课程。
环境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发挥着隐形的重要作用,在开展自主式区域活动时,环境基础是首要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随着《幼儿园自主式区域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的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创设以幼儿为主体的环境是有效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抓住环境创设“自主性”的核心要素,针对课题研究前我园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寻找有效策略,对如何体现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的自主性做了相关研究。
        一、课题研究前我园区域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的创设基本以成人的视角。我园在环境创设初期注重环境创设的美观,比如墙壁上挂着精美的壁画,但以幼儿的发展水平却无法达到这样的审美高度,而且距离幼儿的心理需求和生活较远。这些环境装饰在成人审美角度或许是美的,对幼儿而言,是无趣的,不能引起幼儿关注的,或者说不能对幼儿产生影响和教育作用。
        (二)区域设置不利于幼儿积极参与.一是区域环境的设置基本一样,没有考虑到3-6岁的幼儿不同年龄特点的兴趣、需要及发展进度;二是区域划分空间过小,不能满足幼儿入区进行自主活动。这种区域环境的创设形同摆设,不利于幼儿参与。
        (三)区域环境与课程教育内容脱节。每学期开学时将班级环境进行一次性布置,大部份班级环境布置得内容丰富,画面精美,但实用性不强,环境内容往往体现的是学过的内容,没有通过课程延伸发展,所以导致环境内容空洞、不实用,常常与主题教育内容脱节,而不能有机结合与教学进度同步。
       (四)没有起到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我园在开展区域活动初期,对如何创设自主性的区域环境并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大多数都是老师包办,或者说以老师为主,缺乏幼儿的参与。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十分强烈,他们尤其喜欢在触摸自己感兴趣的图画上的人、物,而幼儿园的墙壁是不允许乱摸乱画的,因此,幼儿对环境的感应和探索的积极性被压制下去。
        二、针对区域环境创设存在问题而采取策略
        (一)成人的视角转变为以幼儿的视角。
         以小班班级环境创设为案例:我发现老师在开始实施布置环境时,也许刚开始会思考如何设计既简单合理,又适合小班年龄段兴趣、特点,但很多时候他们都会忽略一个重要要素,就是如何利用环境促进幼儿自主发展。导致老师常常“放不开”,觉得太麻烦,担心幼儿出问题,往往做出来的环境就是以老师的角度出发了。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如何以幼儿的角度创设区域环境?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以下经验:
首先,将成人的视角转变为以幼儿的视角,树立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正确观念,将环境创设的主权真正还给幼儿。其次,倡导主题墙画面童趣,布局合理,整体协调,富有美感,特色鲜明,有推广借鉴价值。第三,孩子的环境关键还要体现其适宜性,符合孩子们的审美观点,比如,墙面、图片、颜色以及其他材料,让幼儿感觉到舒适、美观;展示的形式、内容适合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并能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展示的高度适宜幼儿观察和欣赏。
 
         (二)按需设置活动区并拓宽区域空间。
        一是区域环境的设置至少有6个明确划分的不同类型的区域可供幼儿自选(有私密区和蒙氏特色区),内容通常涵盖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按照小班、中班、大班特点,以及兴趣、需要设置不同的活动区。二是针对区域划分空间过小的问题,要求每类区域的空间都能满足4-6名幼儿进入游戏或活动。三是利用三维空间划分区域的独立性,比如,分区柜、吊饰、地线等清晰的标识分割区域,这样幼儿就不易受到来自别人的干扰,区域化的活动空间更利于培养幼儿独立、专注的品质。
 
        (三)将区域环境与课程内容有机整合。
        针对区域环境与课程教育内容脱节的问题,我园倡导区域环境应与整合主题教育目标、内容相结合,适合本班幼儿特点,墙饰设计不仅体现出师幼互动,还要体现教育价值。在适宜的主题下,各领域活动有机整合,随着幼儿的学习进程和兴趣变化而不断生成;集体教学活动和区角活动之间有机整合。具体做法:
        一是体现丰富性,各空间角落为幼儿展示了丰富的作品和装饰材料,内容涵盖五大领域,至少涉及到三个课程领域,为幼儿展示的作品及材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二是体现时效性,展示的内容与班级近期的课程主题和活动相关,如与主题相关的概念图或反映幼儿主题活动过程的作品与材料等等。三是体现主题性,将区域环境与课程内容有机整合,那么区域课程内容即是材料,丰富而适宜的操作材料可以为每一个幼儿提供活动的条件及表现自我的机会。所以在投放相关课程的区域材料,要结合主题的五大领域和目标有目的地进行投放。
        围绕主题活动目标《买卖小高手》为案例:在自主游戏区投放《迷你小超市》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分层次达到以下目标:幼儿在游戏中认识商品的种类并进行分类;尝试使用各种钱币进行购物,学会清点货物、整理购物车,从中学会收银和清点钱币。
        围绕主题活动内容《伞花朵朵开》为案例:“阅读区”以图书阅读为主,投放《鲁班造伞》的故事绘本,配有一些语言游戏,如接龙拼图,拼贴讲述,编故事;“美术区”投放小纸伞、画笔让幼儿自由创作;“建构区”投放雪花片、拼搭好的伞作品,供幼儿自主创作。
 
 
       (四)将区域环境创设的主权还给幼儿。
        如何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让幼儿透过环境创设,一目了然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做?关键在于让教师真正意识到创设自主性的区域环境的重要性,并制定量化评分标准指引教师如何引导孩子们自主地开展创设环境(80%/优10分、70%/良8分、60%/合格6分)。
         将区域环境创设细则进一步细化:第一,体现自主性,即环境的创设以幼儿为主体,倡导孩子动手操作、亲自记录、实录孩子的学习状况等;第二,体现探索性,即内容有线索、有情境、有深度,并充分反映出幼儿的思维、学习或活动过程(记录整合、区域、游戏等课程活动内容);第三,体现动态性,即环境与课程内容进度同步,主题为一个月以内发生的课程内容,区域每周至少更新一个内容,维护环境的完整性。
        以“宝贝一家”作品展示为案例:我们明确提出有丰富多种类的幼儿的作品被展示(作品展示至少有3种类别),幼儿个性化作品占所展示的幼儿作品的1/2以上,所谓个性化作品即每个都不一样,幼儿按照教师给的范例所做出来的作品,不被视为个性化的作品。
 
        我们在开展自主式区域活动中,首先发现环境创设中存在不足的问题,然后再不断地细化《区域环境创设评价细则》(附表)指引老师进一步实施,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其归宿点在于抓住环境创设“自主性”的核心要素,进一步促进幼儿自主能力的发展。
(注:本文系顺德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幼儿园自主式区域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SDGH2017164)的成果之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