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指导

发表时间:2020/9/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上   作者:余倩
[导读] 语文是我国教育系统中最基础、最关键的学科。

浙江省义乌市宾王小学教育集团 余倩

摘要:语文是我国教育系统中最基础、最关键的学科。学好语文知识,才能够读懂、理解其他学科知识的文字要求,并用创造性的能力输出知识,将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为学好语文,预习十分关键。有了预习的步骤,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跟上教师节奏、进度。并在轻松的对答中,形成学习成就感、自信心。所以本文将以小学语文为例,分析课前预习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教学方法
        前言: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教育是教育行为与学习行为两部分构成的,对此教师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教学方法如何设计,也要考虑如何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体现出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为达成这样的目的,课前预习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预习意识
        所谓的预习就是在课前由学生自己学习。学生在独立学习中自己摸索、动脑与理解知识,体现的是自学素质。课前预习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这是语文教育的基本追求与任务[1]。教师需要将目光放在学生预习意识的培养,做好充分准备,提高学生能力。
        二、合理选择与把握预习时间
        为了获得理想的预习效果,教师就需要做好课堂预习时间的有效把握,做好时间安排,这样才能够获得良好质量、良好效果。为了让学生获得最佳预习效果,新知学习的前一天学生就需要预习,这样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建立更深刻的预习印象。假设所学内容存在较大难度,比如是文言文,则需要先行确定难重点。比如简单的部分是翻译字词,难的是理解作者所传达的精神[2]。如果自学难度过大,需要学生选择小组合作形式,或是自行标记无法理解的知识,通过上网查资料、查阅工具书学习。
        三、帮助学生掌握预习手段
        (一)明确预习任务和目标
        课前预习前,教师需要做好组织,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预习任务。绝不能随便预习,一股脑扎入文本中[3].错误的方法不仅无法帮助学生学习,反而会让学生陷入学习困境。语文知识的预习可以从这样几个点切入。
       首先是生字词预习,了解如何写字,字音、意思。一般来说这样的要求出现在低年级以及中高年级的文言文当中.其次是文本内容和思路的理解。学生需要做到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最后是学生需要结合文章与生活联系,确定课文表达的意思。要形成自己的理解、认知,能够得出作者想要描述的看法和追求。
        (二)掌握预习方法
        预习需要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学习的关键就是阅读与朗读。在预习中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了解了课文要求、课文内容,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技巧、思想情感,从中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形成了自己的听课目的。教师需要让学生流畅阅读文章,准确读出来每一个汉字的音,准确说出来每一个汉字的意.不丢字、不添字,不乱读。在读的过程中形成法、情、理的理解。此外学生读的时候,要勾画出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句子,并根据上下文的理解进行知识积累。
        学生遇到了好的句子可以摘抄到自己的笔记本中,为自己今后的写作提供素材。之后学生要对自己觉得有引导性的句子进行批注,勾勒有启发的片段与画面。
        随后拓展文章。部分文章有着非常广泛的知识面,这些内容往往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此时需要学生自行搜集材料,做好一切准备。举例来说,学习《雪梅》这首古诗的时候,作者是卢梅坡。学生对于这一作者的了解并不深刻,并认为这首古诗难以理解。此时学生就需要用工具书、网络查询南宋诗人卢梅坡,并在搜索创作背景的过程中明白了这首诗是对梅、雪、诗三者关系的解读。
        最后是问疑。不少学生在预习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时候学生就需要记录这些问题,并在课堂上等待教师的讲解,或是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教师在讲解中一定要缕清问题道理,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意义更突出。随后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提问题的方法,要根据文章的要求提问题,并在问题中引导和启发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逻辑。
        四、合理评价
        首先要合理设计预习的任务与内容。要确保预习题本身的难度合适,能够启发学生智力。让学生在自行努力中解决问题要求。预习作业的布置以及教师设计的任务一定要具备挑战性、开放性、层次性。
        其次教师一定要做好督促与指导。要想让学生形成预习习惯,就需要教师多加关注学生预习成效。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需要在合适的契机下给出帮助,而不是直接告诉答案。没有完成预习任务的学生,教师要多督促,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发现预习带来的学习意义。
        最后教师要做好学生预习状况的评价与检查。学生预习完新课知识的时候,一般都会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鼓励与评价。教师要逐一评价与反馈,给出相应的奖励,使学生在精神层面得到满足,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结语:语文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但也存在很多难以理解的问题,此时需要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有了课前预习过程,学生就能够集中自己全部的注意力用在解决自己不会的问题。此时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学生能够形成课堂学习成就感。
参考文献:
[1]谢桥香.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J].求知导刊,2019(39):78-79.
[2]吴朝君.浅谈小学语文的课前预习[J].基础教育论坛,2019(22):4-6.
[3]王佩佩.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9(11):132+1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